从美股说起。
下图是纳指期货走势。昨晚暴跌,周五白天继续跌,A股收盘后还在跌。
![]()
主要原因是美联储那边又传出口风,说12月可能不降息了。对市场利空。
这是外部因素,再说下内部因素。
其实上一篇文章我就给大家打过预防针了,标题就叫:近期股市可能会有重大变化!
在基金经理年底保业绩的大背景下,股市回调,特别是成长股回调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从波动率来说,债券<价值红利股<成长科技股。
基金经理止盈股市,买入债券;止盈成长科技,买入银行等红利股,难免会冲击市场。而且这个事会自我加强。
特别是周五尾盘的快速下杀,说明跟风现象很严重。
不过,以上只是超短期的分析。在我看来,意义都不大。
像基金经理的这种日历性质的调仓,只会短期地影响市场,并不能根本性地改变市场。
真正改变市场的是谁呢,还是散户。
因为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无论是主动还是量化,基金的背后终归是广大散户。
这才是更大层面、更高维度,也更有探究意义的资金面。
其实每个季度,央行都会借助400个银行网点对2万名储户做问卷调查。
主要就是调查老百姓是更想投资,还是更想储蓄。如果做投资,是否更倾向于股票投资。
每个季度,倾向于储蓄存款的人数比例如下图红线。时间是过去15年。为了方便各位查看,橙色阴影标出了历次牛市区间。
![]()
你会发现,历次牛市,更倾向于存款的老百姓比例都会下降。
换言之,每次牛市,老百姓都会提存款、买股票,最后套牢
唯一的例外,是本次牛市。
牛市已经持续了一年多,A股从2700点涨到历史性的4000点。
但老百姓依然更倾向于存款。而且倾向于存款的比例,甚至处于历史最高位。
这跟宏观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也说明老百姓或者说新韭菜都没入场,甚至是躲得远远的。
为什么新韭菜都没入场,A股能涨到4000点呢?
我之前给大家分析过一个原因,那就是保险等机构大资金在买入。历史上,保险资金对股市的配置比例在10~15%。但在这两年海量政策的支持下,保险对股市的配置比例会上到25~30%。这会带来几万亿的资金,而且是源源不断。
另一个原因,来自老韭菜。
下图是倾向于投资的老百姓里,对于股票投资的倾向。
![]()
长期倾向于投资的资金,要么是高净值人群,钱多;要么是老韭菜,胆大。这两者也有一定的重叠性。
在去年9月之前,这些人一直远离股市,在卖出股票基金。
但去年9月A股从2700点反弹到3500点后,他们对股票的投资倾向大幅上升。目前这种倾向的比例,已不亚于2020~2021年。
换言之,在本轮牛市加仓买入的,主要是高净值人群和老韭菜。
这和近年来私募备案的增加,以及融资余额的快速增长都能对得上。
总之,本轮牛市主要是老韭菜在加仓,以及保险等大资金在买入。
而新韭菜极少。或者说散户参与度很低,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最低。讨论度同样很低。这跟大家的体感也是一致的。
可问题是,历史上的每一次牛市,最后都是以套牢广大散户为结尾的。
这里也不是说一定要套牢谁,而是说:
当所有人都进来后,无论是通过基金(如2020年)还是股票(如2015年)的形式,此时再也没有新的资金加油添柴,牛市也就到头了。
因此,当下担心牛市结束还为时尚早。等一波新韭菜入场,套牢最广大的散户,牛市结束的可能性才会大幅上升
以上是入场资金层面。
其实还有离场资金的层面——当永久性离场资金足够多的时候,也会带来牛市的结束。
篇幅有限,离场型资金不作太多展开。我就简单说一点。
比如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资,就是的典型的离场型资金。即公司通过上市或者再融资,从股市吸走资金。这些资金会用于公司的各项业务,短期内几乎不会再回到股市。
下图是2010~2025年,IPO和再融资等离场型资金情况(黄色柱子是IPO金额,蓝色柱子是再融资金额)
![]()
本轮牛市的情况,我用红框标了出来。
你会发现,跟过去15年比,离场型资金的规模是很少的,处于历史的低值。尤其是考虑到A股的总市值已经大幅增加,离场型资金的比例更小。
(2025年6月的高柱是畸变值,当时是四大行面向财政部的定向增发,可剔除,不用考虑。)
总而言之,结合入场资金和离场资金,结论其实很明确。那就是本次牛市都还没出现明确的结束迹象。
如果你一定要把本文改成阴谋论,那你也可以说A股历次牛市都会把最广大的韭菜收割掉,他们的钱最终会流向上市公司,用于产业发展。即某些人所谓的融资市
而这些,到目前为止都还没看到。
原创不易、干货更难,还望大家多点赞、在看和分享支持。你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