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巨舰缓缓驶离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甲板上电磁弹射轨道若隐若现,这不是航母,却胜似航母。
![]()
2025年11月14日,中国海军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解缆启航,奔赴相关海域进行首次航行试验。这艘舷号为“51”的巨舰,从去年12月27日下水到开始海试仅用了11个月,建造速度令人惊叹。
四川舰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采用全球两栖攻击舰中独一无二的双舰岛设计和电磁弹射系统。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在海军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跨越。
四川舰长260米、宽52米,飞行甲板面积甚至超过了美国“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别看它体型庞大,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
这艘舰采用前舰岛负责航海指挥与通信,后舰岛专注航空调度的双舰岛布局。前后各司其职,避免了单舰岛在复杂海空环境下的指挥混乱,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四川舰是全球首款应用电磁弹射与阻拦技术的两栖攻击舰。这意味着它不再局限于搭载直升机或垂直起降战机,而是能够弹射固定翼无人机,甚至让空警-600预警机从其甲板起飞。
与传统两栖攻击舰相比,四川舰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它保留了两栖攻击舰的典型特征——坞舱,可以容纳多艘726型“野马”气垫登陆艇,同时内部空间堪比中型航母,能够搭载超过10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数十架舰载机。
电磁弹射技术以往只出现在最先进的航母上,如今被创新性地应用于两栖攻击舰。这一突破让四川舰在全球两栖攻击舰中独树一帜。
![]()
美国“闪电航母”依赖F-35B垂直起降,而四川舰通过电磁弹射技术实现了“两栖舰航母化”的技术跨越。电磁弹射比传统蒸汽弹射响应速度更快,维护更简便,能根据不同机型调整能量输出。
四川舰的建造速度彰显了中国舰船工业的深厚底蕴。采用模块化建造方法,从船坞组装到下水仅用约13个月。这种高效率背后是中国造船工业成熟的工艺和先进的管理体系。
舰体采用高强度钢材与先进涂层,动力系统采用柴油机组合,航速可达20节以上,续航力超过1万海里,足以满足远洋部署需求。
四川舰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两栖作战模式。在台海、南海等复杂战场环境中,它可在距离海岸1500公里外弹射无人机执行侦察与精确打击,为登陆部队开辟安全通道。
![]()
传统登陆舰易受敌方岸防火力威胁,而四川舰搭载的气垫登陆艇能快速输送装甲车辆抢滩,配合直升机机降部队敌后突袭,使“超视距立体登陆”成为现实。这种三维立体登陆能力显著降低了兵力投送风险。
四川舰可与福建舰、山东舰等航母组成混合编队。航母负责制空权争夺与远程打击,四川舰则专注无人机蜂群饱和攻击、近程防空与两栖投送。
这种分工既避免了航母资源浪费,又通过电磁弹射无人机前出侦察,将编队预警范围扩展300公里以上,构建起“有人机威慑+无人机消耗”的新型海战体系。
四川舰被誉为“无人机航母”,它可能搭载攻击-11等固定翼无人机,改变未来海战样式。无人机蜂群作战成为可能,这正契合了未来战争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
![]()
“平台无人、体系有人,无人先导、人机一体”,正是智能化作战的鲜明特征。四川舰的出现,使中国海军在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与常规航母相比,四川舰成本更低、建造周期更短、功能更加多样化。它为中小国家提供了低成本海上航空平台解决方案,可能引发全球海军对两栖舰功能的重新思考。
四川舰打破了两栖攻击舰与航空母舰的功能边界,将平面登陆升级为海空立体作战,为远海战场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战术选择。
未来,当四川舰正式加入战斗序列,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将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外媒已经注意到,四川舰进一步反映了中国强大的造船能力,以及日益加快的建造大型军舰的速度。
![]()
这艘巨舰可能引发全球海军对两栖舰功能的重新定位,推动“电弹两栖舰”成为未来海上力量发展的新方向。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不需改进就可在四川舰上复制,中国正从装备追赶者向规则定义者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