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上旬,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柏林总理府“钢铁峰会”后公开表态,将支持欧盟委员会提出的钢铁贸易防卫新方案:把超配额钢铁进口关税从25%提高到50%,并将免关税配额削减约47%(从约3300万吨降至1830万吨)。
该方案旨在2026年6月底现行钢铁保障措施到期前实现无缝接续,仍需依照欧盟程序审议通过。此举意味着敏感点正从“个案反倾销”上移为“配额+税率双重收紧”的系统门槛。
对华外交方面,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已在10月底推迟其首次访华行程;至于总理层面的对华访问,外界此前多为“年内/稍后”的预期报道,迄今未见德方公布正式日程,多家媒体据此判断“或将延后”。
中方已就贸易壁垒升级多次提出严正交涉,明确反对以保护主义工具人为扭曲正常经贸往来,强调依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保留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利。这也为后续博弈定下了清晰的基调。
![]()
德国为何要“保钢”?
产业端压力是真实存在的。德国1—9月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约10.7%,产能利用率低位徘徊,订单与投资趋于谨慎;行业协会与工会持续呼吁更强贸易防卫工具,构成柏林政策加速的重要推力。
默茨政府在电价、能源转型与就业稳岗上的承压,为其“保钢优先”的对外姿态提供了国内政治动因。问题在于:把“配额和税率闸门”同时抬升,是否会在稳住上游冶炼的同时,反噬下游制造的国际竞争力——这将是德国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
欧委会的钢铁方案并非“一步到位”。按既定路径,它需要在欧盟层面完成提案、讨论与通过,目标是在2026年6月底现有保障措施到期前无缝衔接;最终时间表取决于后续审议进度以及成员国之间的立场协调。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钢材消费与产业权重”较高成员的态度看,票面影响力不容小觑。欧洲委员会
这套“配额—税率”双向收紧机制,既追求防止“配额挤占”,也意在抑制“超配额套利”,在法理叙事上被包装为“经济安全”与“去风险”的延伸。但它同样会改变企业的订单谈判逻辑、排产节奏与价格传导路径,引发链条级联反应。
“交付周期+报价策略”的双重不确定
中欧钢铁量上的此消彼长,只是表层;更深处是多行业、深层次的供给契合。配额收紧与超配额加税叠加,直接改变的不只是进口边际价,更是交付周期、调拨弹性、季度配额滚存等一系列操作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汽车与机械设备行业的命门。
因此,更稳妥的表达是:车体用钢、传动与高强钢件等环节的采购与交付将面临更强不确定性;企业会把更多精力转向排期博弈与订单再议,以对冲价格与周期风险。目前并无统一口径的“单位成本增幅”权威测算可供引用,简单报出“单车具体涨幅”并不严谨。上述谨慎口径,能更真实呈现制造业在成本与交期之间的拉扯。
化工与能源装备领域同样敏感。若后续谈判受挫,且关键原材料或部件环节再度被纳入更严密的合规审查,欧洲侧的绿氢、储能、风电整机等新建项目整体周期和财务模型都有被动重算的可能。
经贸问题不应被政治化
在舆论与法理层面,中方的信号已经清楚:对任何升级贸易壁垒的动作,提出严正交涉,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资源与相关技术的出口管制体系在四季度进一步完善:
2025年10月9日起,围绕稀土、永磁材料、电池材料及相关技术的多项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公告发布并实施;
管辖范围覆盖境内外使用中国关键材料或技术生产的相关物项,并引入面向特定对象与“≥50%”关联判定的严格合规框架。
这意味着:在企业实际操作层面,跨境采购与订单交付不仅要算“进口端的配额与税率”,也要算“出口端的许可与合规”。换言之,欧洲若推动门槛上行,中方完全可以通过审批节奏、技术要素披露、供给侧配额与许可证管理,等距或选择性影响对欧供给的确定性。
规则的可执行性本身,就是现实的博弈筹码。
当德国以最大工业体身份明确“抬闸门”,中欧经贸场域随之进入更陡峭的坡道。接下来几个月的关键变量有三:欧盟内部的成员协调能否形成稳定多数、德国产业内部能否承受上游“保钢”与下游“成本/交期”之间的张力、企业侧能否用订单与供应端的工程化调整对冲不确定。
对中国而言,路径同样清晰:一边以严正交涉和法理工具稳住底线,一边以可执行的审批与合规把握谈判节奏与回旋空间。经贸问题不应被政治化;若对方执意将门槛政治化,中方有足够工具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