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把“子弹上膛”这句比喻直接摆出来了,外交层面给出的回应转为硬朗的警告,气氛一下子紧了起来。
![]()
那天是11月13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做了段相当长的回应,字数超过六百字。说法很直接,一条条把日方那些挑衅性的言论当了红线来指出,并且反问日方是不是想回到军国主义的老路,甚至问是否要和中国、和亚洲人民为敌。最让人注意的,是他那句硬话:如果日方胆敢用武力介入台海局势,那就是“侵略行为”,中方会迎头痛击——这话把态度和底线都摆出来了,不含糊。
同一天,副外长孙卫东把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地把五条严重后果说清楚:一是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二是严重破坏战后国际秩序;三是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四是严重破坏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五是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每一条都从不同角度把事情放大,意思很明白:这不是一句话能糊弄过去的事。孙卫东还当场提到历史,说起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所付出的血汗,说话里带着历史重量:今天任何人若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的统一大业,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日方如果一意孤行,后果自负。面对面说出这种话,分量不轻。
![]()
把镜头拉回到高市早苗本人。她在11月7日的国会答问里那番话,意思是如果大陆在台海动武,可能会让日本陷入“存亡危机”。按照日本现在的法律,遇到这种“存亡危机”,自卫队可以动用集体自卫权。这话说得有点委婉,但逻辑跟安倍当年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没两样——都是在为日本介入台海找一个法律和舆论上的理由。
到了11月10日她和对方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正面收回原话,而是把之前说的话称为“假设性回答”,并表示今后会注意措辞。听着像是降温,实际上带着回避:既不认错,也没真正把话收回,只是留了个口子让自己继续打模糊牌。中方看了这套明显不买账,所谓“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局面就这样展开了。
![]()
这事并不是两个政客说几句就能结束的。把地区安全问题绑进中日双边关系,会让日本自己处在一个更危险的位置。因为一旦中国把外部干预定性为“侵略”,法律和军事响应都会同步启动,事情就不是外交辞令能收拾的了。换句话说,言语和动作的后果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危险,这不是吓唬人。
从军事层面上看,过去八十年里中国确实打过的战争不多,多是以防御名义进行的。可今天的军力和八十年前比,已经没得比了。有人把现在的态势比作“子弹已经上膛”,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表达一种真实的准备状态:高超音速武器、航母编队、现代舰载机和驱逐舰,这些都在实际部署中。要是真的要动手,操作起来不是像过去那样资源匮乏能随便摆平的。
在国内外舆论场上,高市早苗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中方警告一出来,她在国内却开始打起“我太累了”的私人牌,公开说自己每天休息不到两小时,皮肤不好之类的话。这种把私生活拿到台面上的措辞,很快被对手和一些公众人物拿来嘲讽。像鸠山由纪夫、石破茂等前首相都公开表示批评,认为她这种言行不太像一个能担当大任的首相,会拉低政府的公信力。有人直说,把这种人放在首相位置上,风险不小。
现实操作层面则更复杂。处理这样一场可能走向失控的外交危机,已经超出一个人单靠花言巧语能收拾的范围。选项很现实:要么真诚撤回、承担政治后果,要么坚持立场,面对中方可能的反制。两条路都不好走。现在高市既没有彻底回头,也没有拿出有效的安抚措施,而是继续在话语上闪烁其词,让事态往对抗方向推进。中方那份长篇回应和当面提出的五点警告像一面镜子,照出事情的严重性。
孙卫东当面对大使说的话还在那儿:如果日方一意孤行走错路,后果由日方承担。外界能做的,就是继续观察、记录、等待接下来的动作。中日之间的摩擦并非一朝一夕能平息,接下来每一步都要看双方如何抉择。后续会怎么走,留给事态自己发展去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