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秋阳融融,水面如镜,倒映着远山与云影。澄澈的池中,成群的鱼儿在游弋。几位村民站在池边,脸上漾开了笑意。“空气里一点腥味都闻不到。水干净了,环境清爽多了。”重庆市武隆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先伦站在鱼池旁,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景象,频频点头。
可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一靠近鱼池,那股刺鼻的腥臭味就扑面而来。”“尾水处理池的水面上漂着一层厚厚的绿藻,别说净化水质了,连自身都难保。”这是今年4月陈先伦第一次巡查时见到的场景。
“这几个鱼池根本没有接入尾水处理系统,养殖尾水和雨水走的是同一条沟渠!”当时同行的检察官助理指着混杂的排水渠说道。面对他们指出的问题,养鱼场经营者赶忙上前解释:“不是我们不想接,实在是这两个池子地势太低,尾水根本流不进去啊……”
原来,这个拥有11个鱼池的养殖场,因地势落差,其中两个鱼池的尾水长期无法被有效收集。再加上雨污管道混用,含有大量氮磷的养殖废水,便随雨水一同汇入龙溪河。
“龙溪河是乌江的重要支流,这样持续污染下去,整个流域的生态都会受影响。”陈先伦心头一紧。
此事刻不容缓。4月9日,武隆区检察院决定立案调查。5月6日,关于规范处理养殖尾水的检察建议书送达相关行政职能部门。
“立即整改,绝不拖延!”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场表态。
一场碧水保卫战,迅速展开。
养殖场内,工人们开始对原有尾水池进行升级改造——加宽加深后,新建总容积达1000立方米的三级处理单元,并更换了20吨新型轻质生物陶粒滤料。其间,陈先伦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一次次来到现场,沿池巡查、逐项核对整改进度。
“不只是尾水池,我们还新建了完整的雨污分流系统。”工作人员指着新铺设的管道介绍,“从现在起,雨水和尾水彻底‘分家’了。”
沿着处理设施走去,新设的130米标准化围栏整齐划一,刚清理完毕的1.2公里排水沟渠畅通无阻。最引人注目的是,水面上那片12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浮床。
“水上种菜,水下养鱼,这个办法好!”陈先伦连连称赞。
“就像给池塘装了个天然‘净水器’。”工作人员笑着补充,“鱼菜共生、自成生态,既净化水质,又增加收益。”
与此同时,养殖密度从每亩千余尾降至800尾,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治理的关键在于长效。为确保整治效果持续稳固,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发力,将检查范围扩大至全区,推动尾水治理工作走向深入。
“我们已经开展重点检查11次,并建立全区规模化水产养殖尾水年度监测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日常巡查+不定期抽查”实现全覆盖监管,同时加强普法宣传与指导服务,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尾水治理持续稳定达标。“今年5月,我们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监管主体与职责,让‘谁来管、怎么管’有章可循。”
“现在养鱼场真是大变样了,水清了,还能在水上种菜,一举两得。”村民们站在池边笑呵呵地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