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承载着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五五”规划专门就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了部署。
“十四五”期间,重庆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宜居宜业整体大美,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版巴渝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近日,上游新闻走进武隆荆竹村,解锁这个从“种一坡收一箩”的石漠化山村,到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转化密码。
![]()
荆竹村全景图。
深秋的重庆武隆仙女山上,薄雾如轻纱缭绕喀斯特峰丛。走进海拔1200米的荆竹村,在悬崖边上的“无有图书馆”小憩,一杯杯香浓咖啡升腾着热气,驱散空气中夹杂的寒凉。
咖啡机蒸汽的嘶鸣声打破图书馆的宁静。55岁的冉光芳站在吧台边,一手稳握咖啡杯,一手操控拉花缸,手腕灵巧地上下起伏、左右晃动。短短几秒,褐色的咖啡液面上便浮现出漂亮的图案,如同一朵白色郁金香。
11月14日,上游新闻记者现场采访间隙,她将杯子轻轻向前一推:“来尝一尝,看看我的手艺咋样?”话音一落,朴实的微笑洋溢在脸上,感染着等取咖啡的游客。
![]()
冉光芳调制咖啡。
正是这样一杯“村咖”,今年已卖出40多万元,忙时一天能卖三四百杯,单日营业额最高达1.6万元。冉光芳靠上班调咖啡拿工资,不再像过去握着锄头在地里忙到天黑。
从“种一坡收一箩”的石漠化山村,到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荆竹村的“村咖飘香记”,正是重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生态打底、业态赋能,这个小村正用自己的方式,解锁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
“村咖”火起来
“以前种烟叶,天不亮就下地,一身泥巴,满手老茧,一年忙到头也就挣三万多块钱。”冉光芳坦言,当时村里土薄石头多,再勤快也是“种一坡收一箩”。为谋出路,年轻人大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转机始于归原小镇文旅项目的引进。
冉光芳起初在“无有图书馆”做清洁工。游客手捧咖啡散发的香气吸引了她:“闻着香,咋喝着苦?”
带着好奇,她偷偷学艺。没有老师,就用手机一遍遍反复看教学视频;怕浪费材料,她就用酱油和洗洁精反复练习拉花手法。经过三个多月的苦练,她终于成功转型成独当一面的咖啡师。
“有一天忙得没空歇,调制了334杯没歇气,提成多了不少。”冉光芳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我们这里成了年轻游客的打卡点。”
双手拉花勾勒的不仅是精美的图案,更是一个农民生活的新轨迹。如今,她每天站在明亮的图书馆里,为天南地北的游客制作咖啡,不但工作轻松了,而且收入翻了番。
“村咖”热销的背后,折射的是荆竹村旅游的火热。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荆竹村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约9500万元、同比增长32%。
资源“活”起来
一个偏远山村,如何将五湖四海的游客“引进来”?荆竹村的秘诀是:立足生态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生态IP。
![]()
荆竹村一隅。
荆竹村曾搞过一次资源摸底——5公里悬崖峭壁带、2处规模溶洞、7处天坑、4座景观山峰,以及石林、森林、星空、云海等12类特色生态资源,由此编制《生态资源转化清单》。
盘活特色生态资源,是荆竹村逆袭的“杀手锏”。荆竹村通过“文旅+”跨界融合,策划包装了10余个总投资近4亿元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出耳目一新的新场景和新业态:在图书馆喝咖啡观云海,在悬崖民宿看夕阳晚霞,在高山果园体验采摘乐趣,在夏夜草坪伴着乡村音乐节享用麻辣火锅,甚至未来还可在天坑足球场里踢一场球。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全村已规划布局7处各具特色的地表天坑,打造“七星闪耀”中国喀斯特天坑运动胜地,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场馆景观化。目前已启动全国少见的“天坑”足球场建设,球场已初见雏形,预计明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这个曾因石漠化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的“空心村”,已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守护好生态已成全村人的“规定动作”。村里新修订的“荆十条”村规民约中,已将“生态就是宝,丢了再难找”写了进去。
同时,荆竹村还巧妙“借势”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IP效应,以地理优势和农旅融合产业优势,承接其溢出的客流。
产业强起来
游客“引进来”不能变成“过路客”,不仅要将其“留下来”,更要让其“舍得花”。荆竹村深谙此道,持续深耕特色产业和新业态走农文旅融合路子,将“卖体验”做到极致。
在荆竹村专家院士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团队立足“山字经”,引进蓝莓、葡萄等20多个高山水果品种,持续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在曾经的贫瘠土地上建起“寻梦园”等8个高山特色产业园,发展高山特色水果1500余亩,糯玉米、番茄、野菜等高山蔬菜采摘产业2500余亩,年产值约3000万元。
![]()
荆竹村蔬菜种植基地。
像村民冉光芳一样,吴志强也是村里率先“改行”的村民之一,成为乡村发展的受益者之一。
2020年,他果断将烤烟田改种高山糯玉米,从刚开始的20亩渐渐扩至80亩。现在,他的玉米地成了游客生态采摘乐园,玉米还直供民宿和电商,年收入早已反超从前,腰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村民王万碧家祖传的200年木结构房,被村里租下来改造成老茶馆。除租赁收益外,她还在茶馆上班拿工资,并将蜡染这项非遗技艺引入茶馆,让游客在品茶之余还能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
蜡刀划过土布,靛蓝的花纹源自山间的植物染料。“这是老祖宗传下的纯天然法子。”王万碧说。
独一无二的场景和体验,让游客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夜经济”旺起来
游客既要“留下来”体验,也要“住下来”消费。
民宿集群是点亮乡村“夜经济”的引擎。2014年,村民杨小波在村里最早建房搞民宿,刚开张的几年,17间房常空大半,如今33间房旺季需提前半月预订。
![]()
夜幕下的荆竹村。
“每间房空置不会超过3天。全年算下来,一间房至少入住超120天。”杨小波说,2024年民宿收入达28万元,比10年前的5倍还多。
生意红火源于客流暴涨,更得益于村里成立的“仙宿联盟”和强村公司——重庆武隆云上荆竹农文旅发展公司。联盟统一服务标准、统筹客源,形成“客满互导”的共赢机制。
“加入联盟后生意不愁!”杨小波说,他说,他正在计划扩建亲子乐园,进一步丰富业态。
据统计,今年1—9月,荆竹村全村过夜游客达22000余人次,直接带动了当地100余人就业。
![]()
在旅游旺季,荆竹村游客络绎不绝。
端稳“生态碗”,吃好“旅游饭”。荆竹村以市场化探索将强村富民愿景从“纸上”落到“地上”,体现在村民的一张张笑脸上,记在村民的一本本“幸福账单”中。
2024年,荆竹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70元,同比增长4.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约15%。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近60%,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