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雁南飞”到“凤来栖” “人才变革”激活“空心村”

0
分享至

编者按:

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好新时代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当前,重庆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懈努力、接续奋斗,谋深做实“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如何让全会精神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上游新闻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呈现奋力把“宏伟蓝图”变成“幸福实景”的生动实践。

11月14日,上游新闻走进重庆武隆荆竹村,解锁村里“人才变革”激活“空心村”的密码。


荆竹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武隆仙女山脚下的荆竹村已悄然苏醒。归原小镇的“无有图书馆”里,咖啡机嗡鸣声与书页翻动声交织。55岁的冉光芳手腕轻转,在拿铁上拉出一朵精致的郁金香。

谁能想到,这位手法娴熟的乡村咖啡师,几年前还是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烟叶种植户。

冉光芳的“改行”,正是荆竹村从“空心村”到“人才磁场”的缩影——曾经年轻人如候鸟般“雁南飞”,如今却吸引各路人才“凤来栖”。

荆竹村曾因石漠化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成为典型的“空壳村”。但如今,这里不但人才集聚,还成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荆竹村的逆袭,始于一场深刻的“人才变革”——原村民素质提升、新村民筑巢引凤、云村民广泛云集、荣誉村民领衔带动。这项“四民工程”的开花结果,渐渐让人才活水滋润了贫瘠的土地。

像冉光芳一样,原村民吴志强也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他将经营多年的烤烟田改种高山糯玉米,规模从20亩扩至80亩,直供民宿餐桌,还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他的成功像块磁石,吸引周边农户取经转型。


“云村民”夏季直播带货。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村民李桥则为村庄注入了现代经营理念。

2021年,他看中这里的生态潜力,投资打造岩洞主题餐厅,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他打造的津蟾洞生态餐厅与村集体有固定分红机制,不仅吸纳80多名村民就业,还优先采购村民的土鸡、高山土豆,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0余万元。更让村民暖心的是,李桥自发出资20余万元加宽村道,甚至帮困难户修缮房屋。

如今,荆竹村已吸引200多名像李桥这样的新村民成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带来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等新业态,激活了沉睡的生态资源。

人才网络的边界早已突破物理空间。

荆竹村通过“云村民”计划,4万多名线上支持者成为荆竹村的“远程智囊”。直播达人李思颖团队通过“云上荆竹”平台,将糯玉米、老腊肉等特产卖向全国,2024年定向收购农产品超150吨。


向仲怀院士基地。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荆竹村的田间地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作为“荣誉村民”,带领团队培育20多个高山水果品种,带动周边发展果蔬400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

“科技让土地生金,人才让乡村新生。”荆竹村党支部书记高燕感慨道,人才集聚效应直接反映在村庄的“人气指数”上。

截至今年8月,荆竹村常住人口达1940余人,其中200多名是外来创业的“新村民”,480余名各类人才长期或周期性居住;今年1-10月,全村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9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9万元,同比增长51%。

村民的幸福生活在另一组数据中得到印证:2024年,荆竹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70元,同比增长4.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约15%。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近60%,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一组组亮眼的数字,彻底撕掉了荆竹村“空心村”的标签。正如仙女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鹏所言:“荆竹人民群众,就像节节拔高的竹笋一样,昂扬向上,越过高山走向世界。”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238597文章数 58427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