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的好日子彻底过去了。中国地铁的“断供”时代已经来临。
![]()
现在没开通地铁的城市,基本可以放弃幻想,而已经有地铁的城市,大家也能明显感觉到变化:等车时间变长、部分电梯常年“罢工”,票价却悄悄涨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地铁的钱袋子撑不住了。
![]()
2021年成了地铁建设的分水岭,国家明确不再受理新城市的地铁申请,最后一个搭上末班车的是三年前的南通。
现在想修地铁,门槛高得吓人:2018年出台的52号文,把地方财政收入、GDP等申请条件提高到原来的3倍,还严控地方债务风险。
哈尔滨的地铁二期规划报了好几年,因为债务率不达标一直被退回;洛阳市民追问地铁二期进展,官方直接说“人流量不够,建不了”。
![]()
就连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已获批的线路也在砍长度——北京11号线二期从23.8公里缩减到17.4公里,深圳五期规划也少了40多公里。
更狠的是,12个东北、西部省份被明确要求,近期不能新建地铁,兰州规划的96公里新增线路只能搁置。
![]()
地铁公司的省钱操作,大家都能感同身受。非核心线路等车10分钟以上成常态,这不是调度问题,而是为了省电费和人力。
有些车站的电梯常年挂着“维护中”,非高峰期出入口直接关一半,夏天地铁站里的空调也没以前凉快了,佛山甚至直接提前30分钟收车。
![]()
服务缩水的同时,票价却在逆势上涨。昆明刚调整计价规则,每块钱能坐的里程变少;重庆准备终结近20年的“2元时代”,调价后涨幅可能超15%;广州取消了单月满15次的六折优惠,相当于变相涨价。
之所以敢涨价,是因为运营成本压不住了——北京地铁光人工成本就占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重庆去年收到的政府补贴从85亿跌到43亿,不卖贵点实在撑不下去。
![]()
很多人不知道,过去地铁公司根本不是靠卖票赚钱,而是靠卖房。2022年深圳地铁票务收入才36亿,房地产相关收益却有160亿,妥妥的“主业卖房、副业修地铁”。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地铁修到哪,房价就涨到哪,政府卖地的钱再拿来修更多地铁。
![]()
但现在楼市凉了,土地卖不出去,这个循环彻底断了。全国90%的地铁公司都在亏损,深圳地铁每天运营成本就1亿,想靠票价覆盖成本,单次得涨到14块。
兰州地铁的欠债比例高达82.4%,28家地铁公司里20家负债率超60%。
地方财政没了卖地收入,既没钱补贴地铁亏损,连设备维修的钱都拿不出来。
![]()
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人。当初为了地铁房掏空“六个钱包”,现在房子降价了,地铁票价却涨了;拼命工作维持个人现金流,地铁的资金链却先断了。
未来,这些超前建地铁的城市,要么继续涨价,要么停掉部分线路,要么进一步压缩服务。
那些没赶上地铁建设热潮的城市,反而幸运地避开了这个巨大的债务坑。地铁“断供”这场黑色幽默,终究是让普通人扛下了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