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李,你天天吃辣小心身体!”傍晚时分,南京某小区的楼下,56岁的李大爷拎着一袋火锅底料与红辣椒,满脸满足地冲邻居挥手。
他自嘲:“无辣不欢,人生没味!”。饭桌上,香气四溢的辣子鸡刚刚端上来,家人却隐隐担心,“网络上说吃辣能防癌,但也有人说辣椒吃多了伤身,咱到底要不要戒口?”。
![]()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最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将“辣椒致癌”话题推上风口浪尖,他们发现,长期过量摄入辣椒素不仅可能导致消化道损伤,还可能提升癌细胞转移的风险。
这下,围观的老李一家陷入沉默:吃辣究竟防癌,还是“埋下祸根”?背后的科学真相,你真的了解吗?尤其是第三点结论,绝大多数人一直被蒙在鼓里。如果你也是“爱辣一族”,今天的内容一定要读到最后。
现实生活中,吃辣不仅是嗜好,更关乎健康。但一味盲信“辣椒能防癌”,真的就安全吗?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又揭示了什么让人背脊发凉的新发现?也许决定你健康走向的,正是餐桌上一把辣椒的选择…
![]()
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近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明确指出:高剂量、长时间摄入辣椒素,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及远处转移风险增加高度相关。此前,辣椒长期以“抗氧化、防癌”形象示人,但新研究却揭开了另一面。
辣椒素(Capsaicin)是一种天然植物活性物质,过去的文献显示其具有抗炎、缓解疼痛甚至一定的抗癌能力。
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多地临床数据发现,当辣椒素摄入远超日常饮食推荐量时,其促发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促使局部组织微环境异常,为癌变提供“温床”。
![]()
举例来说,实验动物在高辣椒素饮食下,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进程显著快于普通饮食组,肿瘤转移发生率高出对照组近28.9%。
而在人的流行病学追踪中,部分高辣饮食地区居民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比全国平均高出8.3%-12.6%,这一差异与辣椒素暴露高度正相关。长期、大量、无节制的辣椒摄入,甚至会通过激活某些促癌信号通路,加速癌细胞扩散。
肠胃功能出现警示信号。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显示,连续3个月每天高辣膳食者出现胃肠不适、腹胀、反酸的比例高达63.5%,并有消化道微黏膜损伤的迹象。轻则只是不舒服,重则可能为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埋下隐患。
细胞层面的炎症反应显著增强。辣椒素过量刺激胃肠道,促使炎性细胞聚集,激活NF-κB等与肿瘤形成相关的信号通路。
动物实验中,暴露于辣椒素的实验鼠,其相关炎性标志物上升幅度达34.2%,身体慢性炎症状态明显,“癌变土壤”渐成。
更值得警惕的是,癌细胞的转移风险直线上升。南京中医药大学本次研究的细胞实验,检测到高浓度辣椒素刺激环境下,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较对照组高出22.1%。
这意味着,若本身已有癌症风险基础,过度食用辣椒可能促进癌细胞更快“扩散游走”。
而生活中,那些既往有肠胃病史、家族肿瘤史的人群,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第三点,很多爱吃辣的朋友根本没有意识到,高辣饮食其实正在让癌症悄悄加速!
![]()
其实,科学饮食和合理搭配是关键。我们的建议是:
量要适度。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辣椒素摄入量建议控制在6毫克以内,约等于半根鲜辣椒。如发现胃肠道不适、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务必主动减少辣味摄入。
![]()
饮食多样化,分散风险。不要一味追求重口味,搭配新鲜蔬菜、高纤维、充足蛋白质食物,有助于缓冲辣椒对黏膜的强刺激。可以将辣椒作为“调味点缀”,而非餐桌主角。
特别人群应慎重对待。有消化道疾病、家族肿瘤史或胃肠功能敏感者,建议少吃或忌口辣椒。尤其是既往有萎缩性胃炎、食管炎等情况者,辣椒更应列入“红灯”名单。
![]()
善用烹饪方式降低风险。如炖煮、少油快炒等可减弱辣椒素刺激;避免生食或直接大口蘸辣椒。餐后多喝温水、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主食,有利于保护胃肠道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