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买菜或者吃火锅的时候,肯定见过它——黑乎乎、圆溜溜,像个小煤球,削开皮之后,里面却是一片雪白脆甜!没错,它就是荸荠,也叫马蹄。
![]()
可就是这么一种常见的食材,你有没有觉得它的定位有点“迷”?说它是水果吧,它常常出现在炒菜、炖肉里;说它是蔬菜吧,它又能直接当零食生吃,清甜多汁。这种“水果不像水果,蔬菜不像蔬菜”的状态,让它成了植物界一个十足的“尴尬派”代表。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荸荠的这场“身份危机”!
![]()
荸荠究竟是何方神圣?
荸荠,别名马蹄、地栗、乌芋、通天草等。听名字五花八门,就能感觉到人们对它的认知有多混乱了。别看它长得一副地下根茎的模样,其实我们吃的是它的球茎,是一种变态茎,而不是根。
它属于莎草科荸荠属,是一种浅水性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在我国已经有超过2000年的栽培历史了。它的生长环境很有意思,喜欢池塘、沼泽或水田,可以说是“水中仙”,但结出的果实(球茎)却埋在淤泥里,堪称“泥中宝”。
曾是“江南人参”,浑身是宝
在古代,荸荠可是个宝贝。它口感清甜脆爽,既能生津止渴,又富含淀粉和各种矿物质。中医认为它性寒,有清热泻火、消食化痰的功效,因此在南方一些地区,它被誉为“地下雪梨”、“江南人参”,地位相当高。
![]()
除了直接吃,它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展现了它极强的“可塑性”:
- 当水果: 洗净削皮,直接生吃,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味。
- 入菜: 切成片或丁,与肉片、虾仁同炒,清脆的口感可以解腻增鲜,比如经典的马蹄炒虾仁。放进饺子馅、狮子头里,能增加爽脆感和清甜味。
- 做甜品: 做成马蹄糕、糖水,或者榨成马蹄汁,清凉解暑。
可见,从古至今,荸荠的“业务能力”是非常全面的。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全能”,导致了它今天的尴尬处境。
![]()
荸荠的“尴尬”从何而来?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身份模糊,定位不清。
在现代超市和水果摊的严格分类体系里,荸荠就犯了难。
把它放在水果区吧,很多人买它是为了做菜;把它放在蔬菜区吧,又想生吃它的人又找不着。
结果就是,它可能在两个区域都“蹭”个位置,也可能在两个区域都找不到,存在感完全取决于店主的个人判断。
这种“水果蔬菜两栖”的身份,让它无法像苹果、白菜那样拥有稳定而明确的消费场景。
![]()
其次,处理麻烦,“劝退”现代人。
削荸荠皮是个技术活,它形状不规则,表面还常有泥土,清洗和削皮都比较耗时费力。
在追求效率的今天,比起洗洗就能吃的苹果、剥开就能吃的香蕉,荸荠的“预处理成本”显然太高了。
虽然现在有卖削好皮的,但价格上去不说,新鲜度和风味也打了折扣。这让它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更便捷的零食替代。
最后,竞争对手太多,特色被淹没。
在“水果”赛道上,各种进口水果、新品种水果琳琅满目,味道浓郁、外观靓丽。荸荠的清甜爽脆,在芒果的馥郁、草莓的香甜面前,显得有点“小清新”,不够有冲击力。
在“蔬菜”赛道上,它又不能像绿叶菜那样充当主角,更多是作为配菜点缀,替代性很强。久而久之,它就变成了一种“好像很好吃,但又不常特意去买”的东西。
![]()
所以说,荸荠的“尴尬”,并非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太好了,好到跨越了传统的品类界限。
它就像一个有才华的“万金油”,什么都能干一点,但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反而找不到自己最突出的那个标签。 这种尴尬,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饮食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从过去物尽其用的智慧,到今天追求效率和精准定位,荸荠这种“跨界明星”的星光,似乎就变得有些黯淡了。
那么,大家有何不同见解呢?在你心中,荸荠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你更喜欢怎么吃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