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盐、多运动”,这是医生常挂在嘴边的建议。但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日常吃的两种普通水果——苹果和香蕉,竟藏着控压护心的大作用。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常吃(每周吃3—6次)香蕉或苹果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24%—40%;而当患者对两种水果摄入频率都较高(每周吃3—6次)时,全因死亡率下降了43%。同时,研究还发现,常吃其他水果,如梨、菠萝或葡萄,与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没有显示出显著关联。
这两种常见水果,为何能成为“血压守护者”?
![]()
苹果+香蕉:控压的“黄金组合”
先看香蕉,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丰富的钾元素。
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是“钠钾失衡”——长期高盐饮食导致体内钠含量过高,增加血管压力。而钾元素能像调节器一样,促进体内多余钠离子通过尿液排出,同时放松血管平滑肌,让紧绷的血管恢复弹性,从而直接降低血压。
研究数据显示,每天摄入2000毫克钾(约等于1.5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可使收缩压(高压)平均下降4—6毫米汞柱,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相当于额外增加了一层天然降压保护。
再看苹果,它的控压实力来自“膳食纤维+类黄酮”的双重组合。
苹果皮中的果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仅能延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帮助控制血糖,还能结合体内多余胆固醇,减少血管壁脂肪堆积,避免血管硬化导致的血压升高。
更重要的是,苹果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如槲皮素),这种成分能抑制血管内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保持良好的舒张功能,从根本上改善血压调节能力。
避开3个误区,这样吃才有效
误区1:只吃果肉,丢了苹果皮
很多人觉得苹果皮“口感差”“有农药残留”,习惯削皮后吃,但这恰恰丢了控压的关键营养。苹果中的类黄酮、三分之二的膳食纤维都集中在果皮中,削皮后营养损失超60%。
正确的做法是:用盐水浸泡5分钟,再用流动清水冲洗干净,带皮整个吃。如果实在不适应果皮口感,也可以将苹果带皮切块,和香蕉一起打成蔬果汁,不滤渣,保留完整营养。
误区2:用果干、果汁代替新鲜水果
有些高血压患者图方便,会买香蕉干、苹果汁当替代品,但这是典型的“无效控压”。
香蕉干在加工过程中会流失80%以上的钾元素,还可能添加糖分和油脂;市场上售卖的大部分苹果汁为了口感会额外加糖,且过滤掉了膳食纤维,不仅不能控压,反而可能因高糖导致体重增加,间接升高血压。
研究明确指出,只有吃新鲜完整的苹果和香蕉,才能摄入足量活性成分,建议每天各吃1个(苹果约200克,香蕉约120克),分2—3次吃,比如早餐后吃苹果,下午加餐吃香蕉,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分。
误区3:只靠吃水果,忽略基础饮食
水果的控压作用是辅助性的,不能替代药物和基础饮食调整。
可以将水果纳入“低盐高钾”饮食计划,比如用香蕉代替部分主食,用苹果代替高糖零食,同时减少腌制品、加工肉的摄入,这样才能让水果的控压效果最大化。
这两类人吃香蕉,要限量
虽然香蕉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有益,但以下3类人群需控制摄入量,避免引发健康风险。
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肾脏是调节钾代谢的重要器官,肾功能不全者排钾能力下降,过量吃香蕉会导致高钾血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问题。这类人群需遵医嘱,通常建议每周吃2—3次,每次不超过半根,且要定期监测血钾水平。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香蕉的含糖量约12%,苹果约10%,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飙升,进而影响血压稳定。建议这类人群在两餐之间吃,每次吃半根香蕉+半个苹果,同时减少对应主食量,并监测餐后血糖,避免血糖波动。
最后要强调的是,苹果和香蕉的控压作用是基于长期坚持的结果,同时配合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水果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而非“治病的神药”,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再搭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才能真正守护心血管健康。
来源 | 人民日报、科普中国、生命时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