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长了几根白头发,是不是老得太快了?”生活中,不少人发现白发时都会下意识焦虑,觉得这是衰老的信号,甚至会想办法染发遮盖。但最近,一则关于“白发或能防癌”的说法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难道困扰很多人的白发,其实是身体的“保护神”?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最近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聚焦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细胞,揭开了白发与防癌之间隐藏的生理关联。
![]()
白发的“自我牺牲”,其实是在保护你?
要理解白发与防癌的关联,首先得弄清头发“上色”的关键——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细胞。
这种细胞就像色素生产基地,一方面能通过自我更新维持数量稳定,另一方面会分化成成熟的黑色素细胞,持续生成黑色素并输送到毛发中,让头发保持黑亮。
研究发现,当身体遭遇电离辐射、化疗药物等伤害时,黑色素干细胞的DNA会出现严重损伤。此时,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会迅速启动,受损的黑色素干细胞会做出“悲壮选择”:停止分裂以避免损伤扩散,主动分化为普通色素细胞后逐渐耗竭。
这个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头发失去色素来源,逐渐变白,但深层意义却关乎防癌——如果受损干细胞继续分裂,DNA错误会不断累积,极可能发展为癌细胞,进而引发恶性黑色素瘤。可以说,黑色素干细胞用“自我牺牲”换来了机体癌变风险的降低,白发正是这一保护机制的外在表现。
头发为什么会变白?
头发变白的核心原因是毛囊中黑色素干细胞功能衰退或耗竭,无法再生成黑色素,具体常见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最主要先天原因:遗传因素
这是早生白发最常见的诱因,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或祖辈在年轻时就出现白发,子女出现白发的概率会显著增加。遗传决定了黑色素干细胞的“寿命”和功能稳定性,有遗传背景的人,干细胞可能更早进入衰退期,导致头发提前变白。
最普遍后天原因:自然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会自然衰退,黑色素干细胞也不例外。它们的自我更新能力下降,分化生成黑色素细胞的效率降低,甚至逐渐耗竭,黑色素产量越来越少,头发就会从发根开始慢慢变白。这一过程通常在40岁后逐渐明显,且不同人群因体质差异,出现时间会有早晚。
关键影响因素:营养缺乏
头发合成黑色素需要多种营养素作为支撑,长期缺乏会直接影响色素生成。比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锌、铁等,会导致黑色素无法合成。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毛囊结构稳定,间接影响黑色素细胞功能。
近年高发诱因:精神与情绪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或经历重大精神创伤,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血液循环。压力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损伤黑色素干细胞的DNA,加速其衰老和耗竭。情绪波动还可能影响头皮血液循环,导致毛囊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抑制黑色素生成,让白发提前或增多。
病理性原因:疾病与药物影响
部分疾病或药物会间接导致白发,如白癜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攻击黑色素细胞或干细胞,导致局部或全身性白发。化疗药物、部分抗癫痫药等药物,可能对黑色素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白发。
辅助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影响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内分泌稳定,加速黑色素干细胞衰老。
过度烫染,染发剂、烫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刺激头皮,损伤毛囊和黑色素细胞,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导致白发增多。
吸烟酗酒,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和细胞氧供,酒精会干扰营养吸收,两者都可能间接增加白发出现的概率。
白发并非“防癌符”,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尽管研究揭示了白发与防癌的潜在关联,但专家提醒:白发≠防癌。
首先,白发的成因极为复杂,绝大多数人的白发与防癌机制无关。
其次,目前尚无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能证明 “白发人群整体患癌风险更低”。研究仅揭示了细胞层面的一种保护机制,描述的是白发形成与黑色素瘤预防的潜在关联,而非适用于所有人的防癌规律。
真正能降低患癌风险的,仍是经过验证的健康习惯:少接触烧烤、烟酒等致癌物,做好日常防晒,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与过度焦虑;更重要的是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或皮肤异常症状的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抗癌症的核心。
来源 | 生命时报、科普中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