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互鉴:中阿书法艺术展”现场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分处亚洲东西两端,共同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体系。汉字与阿拉伯文字作为这两大文明的核心载体,不仅记录着各自民族的智慧与历史,更在千百年来的书写实践中升华为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成为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文化瑰宝。
10月,备受瞩目的“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良渚互鉴:中阿书法艺术展”展出了100余幅精选书法及篆刻作品,系统呈现了汉字书法与阿拉伯文书法的艺术魅力、历史脉络、哲学意蕴与审美追求,在良渚文明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展览精心策划了两大主题板块。“哲思锦言·智慧的共鸣”板块遴选了中国古代先贤,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人的经典哲思与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智慧锦言、古老谚语及优美诗歌片段,将它们并置呈现。
当汉字书法与篆刻中的“道法自然”“海纳百川”“格物致知”与阿拉伯文书法中的“我既许她,此生不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篇章相遇时,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尽管语言各异、笔墨技法迥然不同,但两大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探寻、对道德修为的重视、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竟如此心心相印。
这种并置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深层次的“互鉴”。它让人们看到,东方哲学中的“中庸”与阿拉伯文化里的“中正”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中国智慧强调的“知行合一”与伊斯兰传统倡导的“知识与实践”亦能相互印证。通过中阿书法家充满个性与神采的艺术创作,这些古老的智慧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在笔走龙蛇与线条盘旋之间,生动彰显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揭示了文明多样性背后所蕴含的普遍人性与共同理想。
正如阿联酋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装饰艺术协会会长哈立德·贾拉夫所言,阿拉伯书法与中国书法虽工具不同、形式各异,却共同追求线条中的韵律美与结构中的精神性,体现了艺术中“以艺修道、以美传神”的共通理念。这种基于工具特性的对话,为理解中阿书法艺术的异同提供了独特视角,也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文明多样性带来的丰富与美好。
“儒韵流芳·文明的薪火”板块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特别呈现浙江美术馆珍藏的《论语》主题书法篆刻作品,这些作品或为鸿篇巨制的立轴,或为精巧雅致的对联,或为方寸之间的印章,系统地汇集了多位当代书法篆刻名家的心力。从“君子以文”“克己复礼”的伦理规范,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慨叹,再到“游于艺”“君子不器”的修养境界,艺术家们以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奏响了一曲以笔墨诠释儒家思想的宏大乐章。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板块策划具有深刻的在地性与历史纵深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表示, 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圣地集中展示源自《论语》的文本艺术,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明的回响”。良渚文化所展现的早期国家形态与礼制萌芽,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秩序、和谐与人伦道德,在精神脉络上遥相呼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溯源。它让观众在欣赏书法篆刻形式美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与勃勃生机,并以此生动呼应“良渚论坛”所倡导的从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追求“和谐共生”的时代理念,为整个展览注入了深厚而沉静的本土文化底蕴。
“良渚互鉴”不仅是一个展览主题,更是一种文明姿态——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开放包容之心,拥抱阿拉伯文明的绚烂瑰宝,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的崭新篇章。
2025年11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溯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