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文史知识》2025年第8期,48-54页,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在墙壁、槅扇等处裱贴字画,常见于清宫室内陈设。乾隆时将这种行为动作称为“贴落”,其后“贴落”演变为名词,成为所裱贴字画的统称(参聂卉《贴落画及其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使用》,《文物》2006年第11期)。贴落内容主要有绘画、诗文等类型。诗文类贴落往往载有丰富文字信息。清毓庆宫曾为嘉庆帝居住、暇幸及晚清诸帝学习之地,留存有大量御笔及臣工诗文贴落,有助于我们认识晚清君臣关系和宫廷历史文化。
一、毓庆宫贴落类型与揭换
清宫贴落从形态看,有字斗、字对、字横批、字条、画斗、画横批、画条等类型。毓庆宫诗文贴落主要为字横批、字条,多贴于墙壁、槅扇、槛窗等处。
贴落是可贴可揭的,清宫贴落会间歇性揭换。据故宫博物院存嘉庆年间字画档,嘉庆时毓庆宫贴落揭换频繁,且主要集中在后殿继德堂。如今毓庆宫自南向北惇本殿、毓庆宫、继德堂的三大殿建筑格局,始于乾隆六十年改建(参王子林《康雍乾三朝太子宫的建筑设置》,《紫禁城》2019年第8期)。颙琰幼时曾居毓庆宫,后迁居撷芳殿,乾隆六十年被立为皇太子,随即重居毓庆宫。嘉庆四年,颙琰从毓庆宫搬去养心殿,改毓庆宫为暇幸之处。但之后其在位年间,毓庆宫尤其是继德堂仍常揭换贴落,可见嘉庆帝对这里的重视。
![]()
图1 毓庆宫区域图
清宫贴落换下后有多种去处。以嘉庆朝为例,这些贴落有的会赏给后宫妃嫔等人;有的看地方贴或明确贴于某处;有的可能一直收存。赏人或另贴他处未必当日完成,有时会隔数日、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撤换是一次单件或数件形式。如嘉庆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毓庆宫继德堂殿内门南边换下御笔字条一张,同时换下继德堂西间寝宫门西边御笔字条一张。
遇到殿内修缮、改造等事项,则会批量性揭摘贴落。咸丰八年十一月,毓庆宫殿内改安槅扇添做帘架、壁子门,摘撤御笔字画、匾对并臣工画,按件粘票写清单、量尺寸,活存殿内。(内务府呈稿《为实销托裱御笔臣工字画并一块玉壁子等共用工料银两事》,咸丰八年)档案没有明言这次所撤贴落的后续去处。有时,因殿内改造撤下的贴落,事项完工后仍贴挂原处。如同治二年九月,因糊饰事项,养心殿、攸芋斋、能见室殿内所有御笔、臣工字画,都揭下量尺寸、写清单等,活存殿内,糊饰完工后仍还原处贴挂(《活计档》胶片35号)。
实际上,同、光年间常大批量揭撤贴落、还贴原处。除了因为配合殿内改造,有时是专门为了贴落自身的维护、更新。这些贴落揭撤后,会重新托裱换边,再贴原处。
据档案,同治二年九月,旨延晖阁楼上御笔臣工字画二十一件,重新托裱换边后还原处贴。贴落维护不局限于紫禁城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雍和宫大和斋前后殿内,起揭摘下御笔匾对、字画条斗横批、格眼、挂屏等共一百零五件,都重新托裱换边后还原处贴挂。大批量揭撤、维护旧贴落,改旧为新,可以说是晚清宫廷文化的一种风气。
毓庆宫贴落就多次改旧为新。同治十一年,毓庆宫殿内明间、西间所有御笔匾对并臣工字画,一起揭摘下,按件贴票写清单,重新托裱换边后还原处贴挂(内务府呈稿《为实销托裱毓庆宫殿内安挂双灯草线壁子匾对挂屏字条等共用工料银两事》,同治十一年)。光绪年间毓庆宫类似操作,涉及空间更为广泛。光绪二年,毓庆宫内进行了多方面的检修维护。正月二十二日,传旨造办处进匠至毓庆宫殿内,揭撤所有御笔臣工字画等,如有破坏,重新托裱换边,得时仍还原处贴挂。二月初一,又旨将毓庆宫字斗匾三面,重新见新,得时仍还原处。二月十六日,又往毓庆宫御座房殿内揭撤字画十一件、格眼十二件、壁子匾三面等。这些所撤的贴落等件,四月份还原处贴挂。这段时间,毓庆宫各殿内各式大小紫檀木雕花牙陈设座子、楠木书格、紫檀木式炕几、紫檀木宝座等,还进行了检修维护。(《活计档》胶片42号)这种改旧维护,是周期性的。如光绪十三年,又将毓庆宫三大殿等处贴落一并揭撤,重新托裱换边后贴原处(内务府呈稿《为实销摘撤毓庆宫正殿等处御笔臣工字画等项共用工料银两事》,光绪十三年)。
同光年间毓庆宫贴落的换边还贴,是晚清宫廷贴落“改旧为新”文化生态的典型写照。同时也意味着,晚清毓庆宫贴落生态相对稳定、变动不大,现存贴落能够较好反映当时宫廷文化风貌。
二、毓庆宫诗文贴落的作者
嘉庆六年,毓庆宫建筑区域之中殿毓庆宫、后殿继德堂间添建穿堂,形成工字殿格局(常欣:《毓庆宫沿革考略》,《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工字殿即晚清诸帝学习之处,同时也留有嘉庆帝生活痕迹。殿内所存诗文贴落分御笔类、臣工类。御笔有嘉庆、光绪御笔,嘉庆御笔明显居多。臣工类多是晚清大臣所书。
这些臣工作者仕宦年代,上限为道光时期,下限至光绪年间。具体又有区分,有的历经道、咸、同、光四朝,如殷兆镛、童华、黄倬等。有的集中于某一、两朝,如道、咸时有许乃普、钮福保、何彤云等,同治后有徐郙、吴士监、袁励准、郑沅等。相应的,其诗文贴落也应作于不同时段。
![]()
图2 毓庆宫臣工贴落
![]()
图3 毓庆宫臣工贴落
作品能布置于宫廷典学之地,作者自然有其特殊之处。有学者关注到毓庆宫殿内明间、西次间诗文贴落作者,多擅书且曾为皇子授读师傅(参张燕芬:《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紫禁城》2020年第8期;《毓庆宫原状陈设复原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9期)。就工字殿整体情况看,这些作者入仕途径也格外一致,都是科举入仕,且有的曾高中三甲。除了多精通书法,有的还擅长绘画、诗文等。他们都有在内廷工作的经历,曾在南书房行走或上书房行走。南书房一度为清代机要之处,军机处设置后权力削弱,晚清南书房行走属于皇帝文学侍从。上书房行走负责教导皇子。因而,都可以近身接近皇室成员。
这些大臣通常每人有多件贴落留存毓庆宫。留存贴落最多的几位为孙诒经、黄钰、欧阳保极、徐郙、潘祖荫,作品多达十件左右,可见君主的重视。这几位中,又以孙诒经留存贴落最多,约十二件。孙诒经咸丰年间进士入仕,历经同治朝,光绪十一年在毓庆宫行走,教光绪帝读书。这一差事进一步抬升了孙诒经的地位。其子宝琦《先文悫公书画卷求题咏启》曾云:“岁乙酉,入直毓庆宫,偕翁同龢、孙家鼐侍德宗讲幄,眷顾方隆,骎将柄政,旋为同列所忌,蜚语中伤……”孙诒经再传弟子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云:“盖司农初为南书房翰林,后入毓庆宫,授德宗读,眷畀日隆,行陟正卿……”(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24页。)尽管后来孙诒经因事被罢毓庆宫差事,但其因这份差事一度受君主器重、权力地位隆升,亦属事实。可见,当时近身侍帝是难得的政治机遇。其所留存的数量可观的贴落,正是这一君臣关系的体现。同时,这些贴落陈设于此,也提醒、强化着君主对臣子的眷顾。
除了异姓大臣,毓庆宫诗文贴落作者还有宗室亲王奕誴、奕䜣,二人都对清帝、清王朝有重要影响。奕誴为道光帝之子,同治元年曾为幼帝满文总师傅,颇受同治帝恩宠,光绪年间也获各种荣誉,奕䜣和咸丰帝一起长大,后掌朝廷重权(恒慕义:《清代名人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2、399页)。
总体上,贴落作品能否入毓庆宫,受作者入仕途径、个人才能、工作经历、君臣关系的综合影响。这些人多科举入仕,才能卓越,有内廷工作的经历,受君主器重,对清王朝有重要影响。其所作贴落入毓庆宫,意味着获得了君主的认可,也为后续政治生涯提供了契机。
在书写作者以外,诗文贴落还有内容原创作者。臣工诗文贴落,内容多选自他人所作诗、赋、碑铭等。这些原创作者,分属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多个时代,为各朝杰出辞赋诗人、印学家、书法家或要臣等。如汉代扬雄、王延寿,曹魏何晏,东晋王羲之,唐代李白、白居易、王勃、钱起、李适、孙过庭、欧阳询,宋代苏轼、李格非、陆游、洪适,元代赵孟頫,明代汤珍、方鹏、宋濂,清代陈廷敬、蔡升元、王鸿绪、叶廷琯、毕沅、张英、张廷玉、孙承泽等。其中,唐代作品明显居多,约四十件。
唐朝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有明君贤臣,君主治政之道、盛世局面为后世称道,古代文明在这一阶段繁荣昌盛。相比之下,晚清王朝正处衰败之际。毓庆宫殿内诗文贴落,内容上倾斜于唐代作品,一定程度上寄予了清廷的向往与期许。
可以看到,毓庆宫诗文贴落并非随意书写张贴,贴落的书写作者、内容作者,都影响着其能否入毓庆宫。这些贴落既体现了晚清的君臣关系,是作者曾为“天子近臣”身分的彰显,也提醒着君主对臣子的惦念,一定意义上参与着政治运作。同时,贴落原创作者在时代、专长方面的多样性,展示了宫廷文化的包容并济。
三、诗文中的历史场景与宫廷文化
相比臣工诗文贴落,毓庆宫存嘉庆帝御笔多为自己原创。这些贴落作于不同年份,大致包括嘉庆元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等,尤以七年居多。整体上几乎遍布嘉庆在位年间,可见嘉庆帝对此地的重视。
论及嘉庆帝颙琰的历史形象,通常是勤政守成之君。他即位第四年,因高宗驾崩,才正式执掌朝政。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处置和珅等人。逢政局不稳,镇压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应对民生问题等。毓庆宫嘉庆御笔贴落主要表达了内省、自勉、祈福、述志等思想,与之形象大致吻合。而潜藏于其文字间的历史场景,可以让我们对颙琰及其所处历史,有更鲜活、真实的认识。
颙琰的感悟时政、内省自勉,常抒发于时节、天气变化时,体现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中。
如嘉庆四年七月初八日作《雨》:“初秋应候飘凉雨,却暑尤祈亟洗兵。便觉中庭添颢气,徐聆嘉树报商声。惊心节序何其速,缱念萑苻未就平。力疾筹几言在耳,空阶点滴泪同倾。”时仍值白莲教动乱,起义军与清廷博弈甚为激烈。颙琰十分焦急战况,四年六月谕令诸将,务必于七八月间擒拿川省各股起义军头领,其余逃逸匪众,予数月期限逐一逮捕。然清廷战势不佳,川省匪领除旧有人员,又新增十人。颙琰很是失望,责令经略勒保整改。其后战事中,因勒保调度无方,致使川匪入楚,七月五日颙琰下谕严斥。(《清仁宗实录》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当时为夏秋之交,秋雨洗去暑意,颙琰感叹时序流转,同时又因平定起义之事没有推进、频生枝节,心生焦愁。在这种心境下,遂作此诗。
![]()
图4 毓庆宫嘉庆御笔贴落
嘉庆七年夏,酷暑炎热,颙琰还宫斋戒作诗一首,表达对夜雨送凉、解民生之困的欣慰,及感念祖恩:“连日炎蒸暑太甚,欣听夜雨注庭阶。侵晨快霁开云雾,拂曙凉飔满市街。禾黍实番慰民愿,雨晹允协凛予怀。感承天祖垂恩厚,祀典诚修敬致斋。”七年冬,京尹报雪泽,雪厚二寸余。颙琰作《雪晴一首》,其中描写了清晨处理朝政所见与思绪:“……晨兴理庶政,朱牖绮旭舒。碧空净云雾,澄澈辉皇居。负扆愧临御,民艰看比闾。昕夕望捷奏,考佑稂莠除。”雪景实美,但联想到民生艰难、动乱未平,颙琰难抑愧疚,直抒祈盼捷报之愿。
![]()
图5 嘉庆七年颙琰作《雪晴一首》
时逢节令,颙琰也会有感作诗。嘉庆十五年新春,颙琰怀旧感慨:“人不可废学,毓德成童年……室额怀旧迹,临风心怅然。”二十年新春作:“三年居此日承恩,侍宴观灯接笑言。每值新春益增感,竭诚求治溯心源。”新春喜庆之日怀旧内省,颙琰忧政自勉的形象得以凸显。
![]()
图6 毓庆宫嘉庆御笔贴落
总体而言,毓庆宫嘉庆御笔贴落,蕴含着年份更迭、四季流转、天气变化、节日留念,呈现的历史场景真实而细微。可以看到颙琰在不同时节、天气、场景中操心时政、内省述志,这一形象贯穿其在位期间。治政感悟落实到历史中具体一天,融合于雨声雪景中,无疑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或许这正是颙琰的精心设计,故毓庆宫内御笔贴落,在看似不变的主题中,蕴藏有诸多变化。
毓庆宫臣工诗文贴落,主要为宫廷气象、自然风光、闲适生活等内容。
宫廷相关诗作居多,其中有不少唐代宴赏、侍宴场景的应制诗。有时同一类场景有若干诗作。如唐代正月初七大明宫宴赐彩缕人胜相关诗作,用于五件贴落,有的诗重复选用。诗人李适作《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马怀素作《奉和人日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都选用两次,郑愔作《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选用一次。再如关于兴庆池侍宴,沈佺期《兴庆池侍宴应制》选用两次,另有韦元旦《兴庆池侍宴应制》选用一次。这些诗描写了宫廷宴会的华丽繁荣,同时表达了赞美、祝福之意。如李适诗云:“林香近接宜春苑,山翠遥添献寿杯。”“献寿”二字传递了祝福君寿之意。马怀素诗云:“万户千门平旦开,天容辰象列昭回。三阳候节金为胜,百福迎祥玉作杯”,气势恢弘,饱含祝颂。
清代宫廷场景,主要见于张英、王鸿绪等人所作恭纪诗,多和康熙帝颁赏大臣之事有关。如康熙帝赐御笔临米芾长幅,命大臣泛舟西苑观鱼并有所赏赐,以及命大臣观阅御书各赐千叶荷花一瓶等。选用这些场景的诗文,自然有其意义,可以展现清代的天子恩德、大臣感念。与所用唐代应制诗异曲同工,都表达了君臣和谐、君恩常立的政治愿景。
自然风光、日常生活等内容的诗作,所描绘场景虽各不相同,但整体上营造了祥和的氛围与基调。这些贴落,有的和原作内容词句上存在出入,所表达的意趣更贴近宫廷环境、更积极向上。如郑沅所书南唐孙鲂的《杂曲歌辞·杨柳枝》,“灵和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向昔人”,写作了“上林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自向人”。“上林”一般指宫苑,“自向人”有积极迎取之意。孙诒经所书唐代杨巨源的《元日观朝》,“北极长尊报圣期,周家何用问元龟”,写作了“北极长尊报圣期, 萧韶九奏庆昌时”。“萧韶九奏庆昌时”显然更为喜庆。
![]()
图7 《万国来朝图》中的宫廷雪景
相比毓庆宫嘉庆御笔,这些晚清臣工诗文贴落更强调宫廷意象与君臣关系,场景、氛围更华美、祥和,除了是和宫廷典学空间相匹配,也带有一定粉饰清廷时况、寄托宏愿的政治意义。总体上,毓庆宫诗文贴落有着“文政兼及”的功能设计,对认识晚清宫廷文化、君臣关系、政治愿景有重要价值。
附记:本文得到故宫博物院第四批“英才计划”资助。故宫博物院英才计划得到香港赛马会全力支持,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在此特别鸣谢!
![]()
冯璇,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研究馆员,专业方向为隋唐五代史,目前主要从事宫廷原状陈列与研究等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入选故宫博物院第四批“英才计划”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来源:冯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