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白菜免费”的不实视频在网上传播,致使内蒙古赤峰市一名种植户近200亩白菜被闻讯涌来的人群“白采”,损失惨重。
这两天,呼和浩特市的李先生反映,自己种的约100亩向日葵遭周边村民哄抢破坏;此外,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称“陕西咸阳附近一地千亩辣子可免费采摘”,导致大量人员蜂拥而至采摘辣椒,农户财产受损。
接二连三的哄抢事件,折射出一种群体性失序。这不仅让辛勤劳作的农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也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冲击。
当哄抢者跟风涌入农田,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洗劫一空,这已不是简单的道德失范,或者说贪小便宜的问题,而是赤裸裸的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或者敲诈勒索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或者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有聚众哄抢罪的相关规定。
从哄抢公路上翻车的货物,到哄抢被误传的免费蔬菜,类似行为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参与者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觉得不抢白不抢,甚至误以为涉事金额小、参与人数多,就算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惩。
面对成群结队的哄抢者,农户往往束手无策。值得警惕的是,有的执法人员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倾向,试图息事宁人。这种执法上的宽容,无形中助长了哄抢者的气焰,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既然哄抢是明确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执法机关就应以“零容忍”态度迅速介入,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对煽动、组织哄抢的始作俑者,更要依法从重惩处,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如今许多哄抢事件,往往源于网络谣言的快速扩散。如“白菜免费”这类虚假短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才误导群众蜂拥而至,农作物被一抢而空,农户损失呈几何级放大。
面对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平台必须加强内容审核。对涉及“免费采摘”“无人看管”等易引发哄抢风险的信息,要及时核实真伪。
对编造散布谣言、煽动哄抢的账号,要坚决限流、封禁。相关部门也需主动出击,依法打击造谣传谣行为,阻断谣言传播链条。
事实上,多起哄抢事件发生在村民之间,折射出少数农村地区社会信任弱化,基于法治和契约的共同体意识尚未完全建立。
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奖惩机制等方式,让村民意识到,保护邻里乡亲的财产就是守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妨创新“邻里守望”模式,组织党员或志愿者对可疑人员和谣言及时干预,将风险遏制于萌芽。还可以探索开发针对“恶意哄抢”的农业保险产品,既体现社会互助,也分散个体风险。
每一起哄抢事件的背后,都是农户血汗付诸东流的现实悲剧。面对接二连三的群体哄抢,仅仅道德谴责远远不够,唯有依法严惩、强化平台责任、斩断谣言源头、重构乡村信任,才能打破“法不责众”的怪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