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67岁的侯宗友先生坐在琴凳上,挥洒自如弹奏着。自带波浪黑白交汇的头发,跟指下琴键的色彩完美合一。不在舞台,也非专场演出。在他的小院儿,长着绿油油的韭菜、野芹、水萝卜、翠竹、香椿、葡萄架,且收藏了2000多件冀东民间的劳动生活用品。演唱者唱的是京剧名段,侯先生即兴伴奏,是激情、豪情的融合。此时,侯先生属于音乐,是音乐家。和他身上雪白的纯棉T恤,彩色背带裤,质地考究的深咖色皮鞋相得益彰。曲罢,他优雅转身,翩然离开琴凳,迈着轻盈脚步,双手端着一大盘刚出锅冒着热气的煮花生、蒸玉米,笑着把这些送到客人们眼前,嘴里不停地介绍,吃吧吃吧,没打农药,没使化肥,地道天然,家出的。
侯先生农村长大,从小学琴。寒冬腊月,夜晚学琴回家,喝一口凉黍米粥就一口热水,喝一口热水,就一口凉粥。他说,一点不觉得苦。那时候家家如此。哪有钱买琴?用学校的琴。多年后,侯同学成了侯老师。学生有小有老,他童叟无欺,倾心授艺。多年学生成朋友。他的藏品里有架二百年历史、家族传承的“宝贝”织布机。经纬线都在,线梭子横在织到半截的土布上,随时等待主人拿起,甩出。织布机是学生送的。学生老家在抚宁山区土屋。从大山深处小心翼翼把织布机装车运出,一路上侯先生不敢把车开快,怕颠坏织布机,直至天黑才到家。织布机安然无恙运抵家里又收藏院中,以其原始面貌示人。也就有了观者拂尘坐上,小试身手,操将起,瞬时沉浸岁月的更迭中,用“唧唧复唧唧”的织机语言,交流对话了母亲、祖母、外祖母……
藏品除了生活用品,还有各种农具、器具。爬犁、木锨、穴子(农民收藏粮食的粮囤)。说起这些,侯先生的唐山“老呔”方言可谓炉火纯青,格外地道,和他艺术家身份一点不搭。侯先生给客人介绍每件藏品用的都是地道唐山话,例如,他指着一块块说方不方,说圆不圆,黄里泛白,类似风干的“窝窝头”说,这是二百多年前的猪胰子。侯先生不仅口语乡土,还用唐山土得掉渣的口语写出篇篇文章。有小说,有自传。“沃土”乡情扑面而来,昨日岁月跃然纸上。能把本地语言、生活原汁原味存进血液,又转化成一件件岁月累积的藏品,没有如此功力,断然不可完成。
侯先生说,他钟情收藏,源于姐姐给他用“玻璃丝”编过的一个杯子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姑娘媳妇都会编。遥想没暖气无煤气,煤凭票证供应的年月,一杯热水在寒冷冬天不可或缺。侯先生说,姐姐编织的草绿色杯子套,是他第一件藏品,装饰了杯子,温暖了人心。由此辐射,衍生出如今门类日趋齐全的两千多件收藏。
民俗院创建七年来,吸引了省、市诸多媒体,学者、文人、市民和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类文化团体。有客人来,侯先生这位院主,活脱一位金牌讲解员,流畅熟稔的“双语”,唐山方言和标准普通话,自由切换。民俗院的藏品介绍、民俗院的院落小景观和由此生发的解说词,像一篇篇文采斐然的锦绣散文,它们用工整楷体写在院子深处正面的墙上。
侯先生是位学者,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因为音乐,他又很有青春活力。他以润馨二字开头写就的人生感悟润馨蕴,润馨悟,润馨思,润馨寄,润馨情,润馨寓,润馨赋,润馨魂八首,是诗歌,是散文,既文又白,朗朗上口,分明又流淌着汩汩的音乐之泉。他还写了《冀东民俗院院歌》《冀东十三香》等歌曲,并用唐山味儿唱出来,用钢琴弹出来。听着这两首歌,感受到冀东的人杰地灵。“花椒大料肉桂皮,白芷三奈老干姜”无疑是落子、皮影、大鼓踏着古韵踩着今声一路欢歌而来。
问侯先生,怎么就从音乐家、艺术家,融合于县志、文化志、庄稼院、大扫帚、磨盘碾盘、马灯、板柜、衲帮鞋、民间借据、门神、靠山镜里?他指着院内墙角的一丛竹子说,别看它们瘦小,叶子发黄,你看那枝,突然就窜了一米高了,它的根子深着呢。它非把根扎深,坐实,你才能看出它外在的茁壮碧绿和郁郁葱葱。这就是底蕴。音乐是艺术,艺术是文化,文化的源头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基础文化,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都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音乐艺术是山尖儿,民俗文化是底座,是根。
这座冀东民俗院,就是他的一件优秀的作品—— 一首无声的歌,一幅有形的画。
从音乐艺术到民俗收藏的融会贯通,何不如此?侯先生弹出了一曲厚积薄发根深叶茂的别样交响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