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没有加“星标★”的订阅号,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或者十天半个月都无法收到知青网的最新推送!!!
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人到暮年,最怕的不是岁月催人老,而是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会借着一身伤病卷土重来。上山下乡早已成为镌刻在共和国记忆里的往事,可于我们这些亲历者而言,当年在田埂上、工棚里落下的伤痛,却从未真正远去。它们藏在变形的关节里、留在反复咳嗽的胸腔中,甚至刻进午夜梦回的辗转反侧里,仿佛在不断提醒我:那些战天斗地的日子,其实从未真正结束。这些跨越半世纪的 “知青病”,不仅是身体的顽疾,更是心灵的羁绊,如今我们老了,这病,真的得治了。
0 1
我清楚记得,1969 年的冬天,北风像刀子似的刮过北大荒的黑土地。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娃,裹着打了补丁的棉袄,踩着露趾的胶鞋,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开垦荒地。
为了赶进度,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月亮升起来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工棚。冻土硬得像石头,一锄头下去震得虎口发麻,久而久之,右手腕落下了腱鞘炎的病根。如今每逢阴雨天,手腕就肿得像发面馒头,连端碗都费劲。同队的老张比我更惨,当年修水库时被滚落的石头砸伤了腰,如今只能佝偻着身子走路,医生说那是永久性的腰椎损伤,一辈子都好不了。
除了外伤,常年的艰苦环境还埋下了许多隐疾。知青点的工棚四面漏风,冬天靠烧湿柴取暖,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夜里只能挤在铺着稻草的土炕上抱团取暖。夏天则蚊虫肆虐,卫生条件极差,痢疾、疥疮是家常便饭。我就是在那时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每年秋冬换季,咳嗽声能把自己从梦里憋醒。有次去医院复查,碰到当年同公社的李姐,她挽起袖子,胳膊上一道长长的疤痕格外显眼 —— 那是当年为了抢收麦子,被镰刀割伤的,如今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我们坐在医院的长椅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数着身上的 “知青印记”,说着说着,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
02
这些伤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有精神上的羁绊。
多少次,因为关节疼痛无法出门,只能孤零零地坐在窗前,看着楼下热闹的人群发呆;多少回,因为咳嗽整夜难眠,翻来覆去间,那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和知青伙伴们相依为命的日子,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有段时间,我变得格外消沉,总觉得自己是个累赘,连带着家人也跟着操心。直到某年同学聚会,看到当年的知青伙伴们大多带着这样那样的伤病,却依然乐呵呵地聊着当年的趣事,分享着各自的养生心得,我才猛然醒悟:那些日子虽然苦,却也教会了我们坚韧和乐观,如今这些伤病,既是岁月的痕迹,也是我们青春的勋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伤病困住。
其实,“知青病” 并非无药可医。这些年,我跟着社区的老伙伴们一起练太极、跳广场舞,慢慢发现适度的运动能缓解关节疼痛;女儿给我买了艾灸仪,每天坚持艾灸,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也减轻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加入了知青联谊群,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养生经验,分享治病偏方,偶尔还组织短途旅游。每次和老伙伴们聚在一起,聊着当年的糗事,说着如今的生活,那些因伤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会烟消云散。原来,治疗这些 “知青病”,除了药物和锻炼,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同伴间的共鸣。
我们这代知青,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广阔天地,那些落下的伤病,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 “纪念”。但纪念不等于承受,我们不能让这些伤痛伴随余生,更不能让它们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身体上的病,要靠科学治疗和规律作息来调理;而心里的 “病”,则需要我们彼此陪伴、相互鼓励,在回忆中汲取力量,在交流中获得慰藉。
我们这一代知青,已经渐渐老去,但我们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够被后人铭记,我们的伤痛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在晚年能够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