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陈海霞
11月9日,第三次推开涟水县淮剧团排练厅的木门,熟悉的水韵淮腔裹着苏北乡音扑面而来,团长翟永军正半蹲着身子,为青年演员示范淮剧《一是一 二是二》中“豆腐哥”的转身——掌心向上,步履沉稳,活脱脱一个耿直庄稼汉的模样。“手要沉,心要诚,咱们演的是老百姓,就得有泥土的重量。”他一边纠正动作,一边对记者颔首致意。这位刚从延安载誉归来的“老淮剧人”,目光比往日更加明亮坚定。
2023年至今,记者三次走访这个扎根水乡的基层院团。若说两年前看到的是他们在传承中求变的决心,那么今天,以翟永军为代表的涟水淮剧人,正以“三天一场戏,年暖七万人”的坚实脚印,在艺术高峰与田埂地头之间,踏出一条独特破局之路。
“上周连演5场,从重庆的大剧院一直唱到涟水条河村的田埂头。”排练间隙,翟永军掸了掸戏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这个动作已成为他转换身份的标志。“咱们这支‘文艺轻骑兵’,越唱越有劲!”他笑容爽朗道。
这份“劲”,来自数字背后的温度:平均三天一场戏,全年服务观众7万余人次。对涟水县淮剧团而言,这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与乡亲们之间心照不宣的温暖承诺。
上个月,剧团刚刚经历了一场“双线作战”:现代淮剧《我的亲家管得宽》在重庆完成文华奖竞演,精彩表现赢得满堂彩;紧接着,翟永军便现身延安参加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用地道的涟水乡音,将戏中“楼上养鸡”的诙谐故事娓娓道来,引得会场笑声、掌声不断。
“从竞逐大奖的剧场,到探讨乡风的会场,咱这戏箱里装的都是文明新风。”带着这份自豪,翟永军又从延安直奔福建——小戏《憨村长爬墙头》要在泉州亮相。一边是角逐华东地区现代小戏的艺术荣誉,一边是与老乡们的约定,对此,他的选择朴素而坚定:“都去!大舞台要攀,田埂头更不能丢。”
涟水条河村,寒风吹拂,露天场地上坐满裹紧棉袄的乡亲。当《我的亲家管得宽》中那个爱管闲事的“憨村长”与村民斗智斗勇时,前排大爷笑得直拍大腿:“这演的,不就是咱村的事嘛!”这样的共鸣,正是剧团从“送戏”到“种戏”转型的最佳注脚。
采访过程中,记者也注意到剧团今年的工作重点发生微妙转变:剧目单上,不仅有冲击文华奖的大型剧目,更有《出礼》《收礼》等倡导移风易俗的小型剧目——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构建淮剧的未来生态。
“以前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送戏’,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种戏’,让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翟永军点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一组数据,线上直播观众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已从三年前的不足10%跃升至42%。更令他欣慰的是,通过“戏连涟”志愿服务队在10余所学校的深耕,2000余名小学员中涌现出多个“淮剧小达人”。在涟水县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雯有板有眼地表演《七月七》选段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人看到了传统的未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戏曲源于人民,更要服务于人民。”翟永军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让淮剧这门艺术在新时代不仅“活”下来,更要“活”得好、“活”出精彩,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夜幕低垂,排练厅的灯光愈发明亮,青年演员们仍在反复打磨明天下乡演出的片段。翟永军倚门静立,目光扫过每一个身影,在他的眼神中,对艺术的敬畏一如既往,“写百姓事,演百姓戏”的初心始终如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