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上小学时,有一学期的音乐课本里,选编了广东三大民系的童谣。音乐课上,老师用收音机播放了潮汕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和广府的“月光光,照地堂”。当这两首童谣一遍遍地在教室里回荡时,我期待着我们客家“月光光”的出现。可惜,一直等到学期结束,我也未听到那些熟悉的月亮童谣。至今想起这件事,仍感到一丝遗憾。
《月光光》是我们的摇篮曲,在襁褓中就听着它入睡了。小时候,我把“月光光”念作“月、光光”,只当它是个哄孩童用的叠词。长大后才意识到,应当断句为“月光、光”——客家话里,“月光”指的是月亮,而“光”可作形容词,形容明亮。月光、光,就是“月亮明亮”的意思。
在我的记忆中,以“月光光”起兴的童谣很多。祖父常坐在屋前的榕树下,一边拨葵扇,一边念:“月光光,照禾黄;拗莲梗,娶新娘;娶个新娘矮柮柮,朝朝煮饭香馞馞;娶个新娘高筒筒,朝朝煮饭臭火燶。”在月光下,我听着童谣,想象月光照在稻田上,想象新郎折下莲花送给新娘,又想象新娘把早饭烧焦的样子……
母亲念的“月光光”很长,是一首教给孩子道理的童谣:“月光光,好种姜;姜必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瓜吂大,孙仔摘来卖;卖到钱,学打棉;棉线断,学打砖……”她常把童谣里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从前,有人借着月亮的光,种上了姜;姜发芽了,就去种竹子;竹子开花了,又去种瓜;瓜还未长大,就摘去卖;接着去学了打棉、打砖、打铁、杀猪……这个人如麻雀学艺般,换了十多样活计,最终落得两手空荡荡。讲完故事后,母亲会盯着我的眼睛,严肃地总结道:做事不可三分钟热度,否则将一事无成。
每逢元宵、中秋,在明月的清辉下,小孩子们尤爱提着灯笼唱童谣:“月光光,照四方;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老蟹拜观音……”这首唱的呢,是在月光下,人们用轿子扛来新娘,行至河中心时,虾兵蟹将们纷纷前来贺喜……
流传最广的,要数“月光光,秀才郎”,我曾听过中国客家博物馆里展示的多种口音的诵读。“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这首童谣里有月光、白马、莲花,有象征长久的韭菜,也有代表吉利的鲤鱼。鲤鱼有多大?大得宽阔的背上能放置灯盏,照亮肚子里头建的学堂。
长大以后,我通过网络惊喜地发现,《月光光》不但广东客家人会唱,在江西、福建、广西聚居的客家人会唱,在湖南、四川、台湾散居的客家人会唱,就连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海外客家华人也会唱。有的人已不会讲客家话了,却还能把《月光光》念得字正腔圆。尤其到了元宵、中秋佳节,四方的人望向同一轮明月,纵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能一字不差地对上“暗号”。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搜集各个地区、各种版本的《月光光》,记录得越多,就越感到震撼。
那轮明月,在童谣里照着稻田,照着莲塘,照着四方,照着我们的故乡。我常觉得,客家人像一棵蒲公英,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月亮也像一棵蒲公英,把光散向四方,四方的乡愁都被照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