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滩头,那9000个落空的“收尾”
1949年秋天,长江以南,解放军的队伍像潮水一样推进,势头挡都挡不住,眼看着就要把旧中国最后一点残兵败将赶尽杀绝了。
仗打完了,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觉得解放全国就差临门一脚,大局已定。
可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福建海边一个叫金门的小岛上,发生了一场仗,这仗打得,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啪地一声,把那种“战无不胜”的自满劲儿,狠狠地打回去了。
金门这地方,本来大家想着是解放战争最后一场“收官仗”的引子,谁知道,最后却成了血淋淋的序曲,奏响了一曲让人心惊肉跳的悲歌。
9000名指战员,都是怀着一腔热血,想着把这仗打完就能好好过日子了,结果呢?
渡海过去,就再也没回来,全军覆没。
这是解放战争里,最让人心痛的一页。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打了败仗,按说谁都得有点责任,可那位大家都知道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三野代司令员粟裕,事后却自己揽下了责任,就说了句:“责任在我!”
这一句“责任在我”,不是推诿,更不是随便说说,那是真真切切地扛下了千斤重担,也是在胜利的浪潮里,对自己战略判断失误的一次深刻审视。
金门这一仗,算是个大转折,它像是给所有打胜仗的人敲了个警钟:要是放松了警惕,觉得稳赢不输,那才是最要命的。
1949年10月,解放军在福建沿海那边是一仗接一仗地打,打得那叫一个顺。
厦门刚打下来,国民党那边损失惨重,两万七千多人被歼灭,两万五千多人成了俘虏,东西也缴获了一大堆。
部队士气高涨,就好像浑身是使不完的劲儿,打到东南沿海,谁看着都觉得国民党军已经是日暮西山,剩下的仗,在很多指挥官看来,不过是“收网”的事儿。
金门,这个地方正好卡在厦门港门口,成了下一个目标。
当时解放军这边定的计划,是让第10兵团28军主攻。
大致想法是,趁着黑夜,用7个团的兵力,“偷渡”过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然后等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跟上来,就把金门拿下了。
这计划听着挺靠谱,也是解放军一贯的“奇袭”、“速决”的路子。
可问题就出在,解放军之前一路打下来,都是陆地上的硬仗,运动战玩得溜。
![]()
但金门,那是个海岛子啊。
这意味着,这是一场解放军自己都没什么经验的“渡海登陆战”。
“谁真懂海上的仗啊?”
这个问题,在胜利的喜悦中,好像被很多人选择性地忽略了。
说实话,作为三野的副司令,粟裕在仗打响之前,也不是没觉得这里头有风险。
他曾提过,得等战术、装备、后勤都到位了,特别是对海上打仗这门学问,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动手。
可那时候,全国胜利在望,大家都有点飘飘然,觉得对面的敌人已经不成气候了,就算退到台湾,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就偏偏在这个时候,国民党那边没放弃金门,反而当成了守台湾的第一道屏障。
蒋介石一下子调集了好多兵,特别是精锐的18军、19军,悄悄送上了金门。
这一下,岛上的兵力一下子翻倍,从两万人一下子涨到了四万。
![]()
可解放军这边,对这些一点儿都没掌握,还是按着原来的那个,有点儿仓促的计划,把9000名战士,就这么推向了命运的漩涡。
海上打仗,船够不够用,能不能经得住风浪,能不能藏得住行踪,这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可对于当时的解放军来说,“船”这东西,是个大问题。
陆地上的装备,打下了就能用,可海军,那会儿基本上是零。
没有制海权,解放军一旦出海,那就是光溜溜地暴露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随时可能挨打。
为了凑船,解放军只能临时到处征集老百姓的渔船、木船。
这些船,大半是跑内河的,船底都比较平,一到了大海里,遇到大风大浪,就跟一片叶子似的,特别不结实。
身上没啥防护,火力也弱得很,一旦碰上敌人的机枪扫射或者炮火,那就是海上漂着的柴火,一打就散。
更要命的是,海上打仗,得有节奏,后面的兵得能及时跟上来。
![]()
第一批人登陆后,就得靠这些简陋的船赶紧回去,接第二批。
可一旦船离开了岸边,就得在海面上晃悠,成了敌人炮火的最佳目标。
果然,金门仗打起来没多久,第一批战士还在拼命往前冲,还没站稳脚跟,负责接应的船队就遭了殃。
国民党军的炮火早好了,无数木船被炸得粉碎,好些想上来支援的兵,就卡在海上了,一个都没能登陆。
这下子,原本计划得好好的“两栖突击”,就变成第一批的三个团,孤零零地往前冲。
那9000名解放军战士,就这么成了海岛上的“孤军”,弹药打光了,前后都没了支援,情况一下子变得极其危险。
漆黑的夜晚,反成了“灯下黑”
10月24日晚上,天色很晚了,解放军第一批战士就挤在那简陋的木船上,借着一点点月光,悄悄地往金门海岸摸过去。
他们想着的是,趁着夜色,把国民党军打个措手不及,让他们在睡梦中就没了抵抗力。
谁知道,国民党那边好像早就有所准备。
![]()
就在解放军的船快要靠岸的时候,海滩上突然亮起了一束束探照灯,紧接着,照明弹在夜空中炸开,把整个海滩照得跟白天一样。
在这严严实实的“灯火管制”下,解放军的“偷袭”一下子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暴露。
战士们刚跳下船,敌人的机枪子弹就像雨点一样扫了过来,刚踏上滩头的身影,马上就倒下了一大片。
可就算这样,活下来的战士们也没退缩,他们一个接一个,玩命地往前冲,总算是在海滩上占了一些地方。
但是,后面跟着的第二批部队,因为负责接应的船队全完了,根本没法过来。
第一批的这9000名战士,就这么陷入了最绝望的境地——孤立无援,补给断了,敌人像潮水一样涌过来,胜利的希望,就像海面上那些破烂的木船,随时可能沉下去。
10月25号天一亮,国民党军的反击就来了。
金门岛四面都是海,想退也退不了。
登陆的解放军战士只能背水一战,跟敌人拼命。
![]()
他们抢占了一些高地,但这就好比在孤岛上建了几个据点,没后续部队支援,随时都可能被敌人分割包围。
仗打得那是相当惨烈。
从25号早上一直打到26号晚上,双方士兵就在这小小的岛子上,开始了你死我活的肉搏。
子弹打完了,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手榴弹,甚至就抓起石头。
82师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那儿筑起一道道防线。
可国民党那边,增援的部队一波接一波,人数上占着绝对优势,最后还是把这孤军给压垮了。
到了27号,解放军战士们弹药全无,已经没别的办法了,只能想办法撤退。
可在这茫茫大海,没船的情况下,撤退本身,就等于是在宣判死刑。
那天晚上,大部分解放军战士,有的壮烈牺牲了,有的被俘了。
这场本以为是“收官”的金门战役,最后成了解放军9000人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那边也付出了三千五百多人伤亡的代价。
![]()
金门这仗的惨败,给解放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仗打得太顺了,一些指挥员就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也低估了这种复杂作战环境的难度。
太过轻敌,对敌军的增援判断失误,再加上海上作战的装备实在太差,这几样加起来,酿成了这场悲剧。
仗打完后,粟裕司令员那句“责任在我”,里头包含着对生命的重视,对自己战略判断的深刻反思,也给部队敲响了警钟。
这场惨痛的失败,让解放军明白,仗不是想赢就能赢的,每一次决定,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情报、周密的准备,以及对风险准确的评估之上。
打那以后,解放军再也没轻易地去打台湾本岛的登陆战。
金门,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收官”之地,最后成了两岸长期隔阂的一个敏感标志,也成了解放军军事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教训,它一直都在那里,提醒着大家:在战场上,最危险的敌人,往往藏在胜利的光环下面。
1950年,金门守军第18军军长高奎英,在岛上立下“古宁头战史馆”,里面陈列着战斗的武器和作战地图,讲述着他们如何守住了这座岛。
而那9000名战士的家属,很多在后来的岁月里,依然在等待一个确切的音讯,他们的思念,如同海浪,拍打着金门的海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