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初春,红军在江西遂川休整。一份情报送到团部,说县城外三十里,一户卢姓地主家藏有十支枪。
要是能把这十支枪缴过来,可是能大大提高战斗力。
可这地主还有十几名家丁护院。周围不远,更是国民党兵的驻地。
结果一位17岁的红军少年,没开一枪,硬是从他们手里把那十支枪给弄了回来。
消息传到部队,毛主席笑了,说他是“小英雄”。五年后,这个少年成了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
![]()
那年他才21岁,肖劲光是他的政委,粟裕是他的参谋长。
“孤胆夺枪”的红军少年
1932年初,赣南寒意未退,山野薄雾尚未散尽,红四十五师刚结束一轮转战,正在前线后方短暂休整。
此时,杨得志接到一纸任命:由连队调任师部,担任管理科长。
其实他心里颇有微词。毕竟在连里摸爬滚打多年,枪林弹雨中练出的是领兵打仗的真本事。
眼下却被安排到机关管后勤,怎能不失落?于是,他主动找到师政委,请求留下继续带兵冲锋。
![]()
那天,他走进四十五师师部,一间低矮瓦房,墙上挂着一张手绘地图,桌上摊着几张草纸。他坐下后,才注意到屋里还有一个陌生人。
那人背微驼,穿一身普通灰军装,袖口磨毛,个头只有五尺出头,看上去顶多二十出头的模样。
此时,他正低头在地图边缘画着什么,手里一支红蓝铅笔飞快地来回涂划,看上去像个学生在练图纸。
杨得志开口与政委交谈,那人却不时抬头朝他望一眼,眼里似有笑意。
杨得志心里嘀咕:多半是个机关文书。这模样,要到我连里来报到,我恐怕都不肯收,太瘦,太矮。
他不知道,自己眼中这个“文书”,正是红军将领中最年轻、也最有名的一个。
——寻淮洲,红四十五师师长。
![]()
当政委介绍说“这位就是我们师长寻淮洲同志”时,杨得志差点没反应过来。转头再看,那人已经放下笔,站起身来,微笑着走过来,主动与他握手。
“是不是嫌我矮,不像个师长?哈哈,个头是定下来了,二十多了,不长了。”他说这话时,脸上满是调侃的神色,“不过个子小也有用,战场上目标小,子弹不好打着我哩。”
气氛轻松了下来,可杨得志心里却更惊了:眼前这个“小个子”,竟然就是传闻中指挥果断、屡战屡胜的寻淮洲?
若是单看外形,没人会把他和“军团长”“军事天才”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此人其貌不扬,却是军委点将、毛主席看重的“少年将才”,打仗有胆,指挥有谋,带兵有法。
他说话条理清楚,用兵精细果断。你若只看他的个子,可能还会误会;但你只要看一仗他怎么打,就再也忘不了。
寻淮洲1912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穷苦家庭。自小体弱,四岁还不能独立行走。父母望子成龙,宁肯少吃两口饭,也要送他上小学。
![]()
1927年,浏阳兵荒马乱,他听说有支叫“工农义勇队”的队伍专收穷人,便独自步行两百多里,赶到平江长寿街投奔部队。
当时他是队伍里最小的兵。但他肯干、能吃苦,训练认真,很快就做了副班长。
同年9月,他随部队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追随毛主席。
此后,他一路从红四军打到红三军团,南征北战,几乎场场硬仗都有他的身影。
他打仗不按常规,带兵极讲实效,擅长夜袭、设伏、分兵穿插。
19岁当师长,20岁任军长,22岁不到升任军团长,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军团主官。
在他的军旅履历里,有一件事最令人津津乐道。那是一场没有开火的“战斗”,却让他一举成名。
![]()
1929年春节刚过,红军驻扎江西遂川整训。一天,团长张子清找到寻淮洲,布置一项特别任务。
“据报,县城东南十五里外,一卢姓土豪家中藏有十条枪,院内有十多名家丁,附近还有敌军。”
红军当时严重缺枪,一支枪能供一个班作战,若能全数缴来,是实打实的火力提升。
张子清原拟派一个排前去,寻淮洲却摇头道:“人多了目标大,反而不好藏。我一个人去。”
张子清愣了一下:“你一个人?”
“扮放牛娃,穿老乡的破衣裳,拿根麻绳,再带两把驳壳枪和几颗手榴弹,藏好。进院找机会动手。我有把握。”
![]()
张子清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点头:“你自己看着办。”
那天下午,天飘细雪,风吹得脸发僵。寻淮洲换上一身破衣服,脚穿草鞋,背根绳子,怀揣枪弹,一个人朝卢家出发。
那一夜,全团无人入眠。没人相信,寻淮洲孤身一人,真能从数十人的院子里把十支枪夺回来。
可第二天清晨,刚亮天,寻淮洲就回来了。
他扛着十条枪,步伐稳当,脸上满是冻汗。没费一枪一弹,身上连一块皮都没破。他把枪一一放下,简要讲述过程。
![]()
后来毛主席得知后拍着他肩膀说:“我看你这‘小参谋’不如叫‘小英雄’!”
几天后,全营大会上,他被请上讲台讲这次“孤胆夺枪”的故事。
从此,“寻淮洲”的名字传遍红军队伍。
最年轻的军团长
1930年春,红军主力在赣南闽西一线整编,中共闽西地方武装改编为红十二军,年仅十八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一〇〇团营长。
这一年,他随部队南征北战,辗转数千里,脚下尽是泥泞血迹,眼前多是烽烟硝火。
![]()
同年8月,他所在的一〇〇团被抽调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
在那场战役中,他第一次带领全营战士与敌主力展开正面交锋。敌我力量悬殊,但寻淮洲临阵不乱,带头冲锋,将一个右翼据点硬生生攻了下来。他的军事素养和果敢指挥,让上级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其貌不扬却胆识过人的年轻人。
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1930年10月,蒋介石下令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围剿”,任命鲁涤平为南昌行营主任,由张辉瓒率第十八师为前线总指挥,调动十万大军,兵分多路,直扑苏区心脏。
11月,反“围剿”战役正式打响。红三十四师配合红三军、红四军在小布、黄陂一线集结,隐蔽待命。敌人毫无察觉,一头扎进龙冈伏击圈。
这一仗打得异常漂亮。张辉瓒部九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
寻淮洲作为一〇〇团主力营长,部署得当、进退有据,成为此次战斗中表现最出色的基层指挥官之一。
战后,他被破格提拔为团长,统领全团。
而这时,他才十九岁。
在随后的第二次反“围剿”中,寻淮洲率部连续作战,稳打稳扎,屡战屡胜。
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军委电文中。战役结束不久,他又被提拔为红三十五师师长,成为师级主官中最年轻的一位。
1933年2月,他再次被任命为红二十一军军长。同年夏,部队整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他出任师长。
7月,为解除闽西敌军对中央苏区的战略威胁,中央军委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寻淮洲率红五师担任主攻,直取宁化泉上土堡。
![]()
泉上土堡是闽西土著武装的重要据点,地处交通要道,修筑坚固,守敌包括一个整编团和400余地主武装,堡内储粮充足,弹药齐备,且墙高两丈、厚近两丈,是进攻部队的“硬骨头”。
寻淮洲仔细勘察地形后,断定强攻无望,决定另辟蹊径。他命部队趁夜挖掘地道,将装满火硝的棺材从地下推进堡下,准备以爆破破墙。
7月19日拂晓,地道已成。他亲自指挥爆破。随着一声巨响,泉上土堡轰然开裂,红军战士乘胜冲入,近战搏杀,全歼守敌,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粮盐。
这是东方军入闽的首战告捷,更成为红军爆破战术运用的经典案例。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嘉奖。
![]()
不久后,红五师与红十一军合编为红七军团,年仅21岁的寻淮洲被任命为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
这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军团主官。
粟裕回忆寻淮洲时指出:
寻淮洲参加过秋收起义,“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青年指挥员”。
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称:
“寻淮洲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
寻淮洲不仅能打仗,更会带兵。他的管理方式不拘一格,敢用新人,也敢压担子。
![]()
杨得志晚年回忆,一次调防途中,他带管理员提前勘察宿营地,安排分房。因条件太差,一位特务连连长大为不满,张口就是怒骂,最后干脆将他轰出屋外。
气不过的杨得志跑去找寻淮洲,一屁股坐在他床上发牢骚:“我不干了,当什么管理科长!”
寻淮洲听后大笑,说:“就这点事就想撒手?不行,不行。我们是干革命的,心胸要宽一点嘛。你听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吧?我们不是封建官老爷,但咱们是共产党人。撑不下船,至少也得能装几根稻草吧?撑大船、火轮船都得试着撑一撑。”
不久,他把杨得志从管理岗位直接提拔为团长。
这次,他没有再打哈哈,而是严肃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把一团兵交给你,你可得记住——管理工作干不好,是出不了彩;可仗打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寻淮洲慧眼识才,让年仅22岁的杨得志,走上了团一级的领导岗位。
![]()
这就是寻淮洲的用人方式。
1936年,杨得志升任红一师副师长,归陈赓指挥。
陈赓看着这个年纪轻轻、举止文气的年轻军官,曾私下打趣:“你这模样倒像个教书先生,我真不懂,寻淮洲那小子是怎么识人的?”
后来,这句话被多位将领提起。寻淮洲识人、用人、带兵,都有一股天然的敏锐。
“北上……北上!”
1934年夏,中央苏区的局势已经陷入胶着,敌强我弱,战线被层层压缩。国民党调集重兵,对苏区实行多道合围,形势危急。中央红军主力决定突围西行,但正面撤出需要牵制敌军兵力,掩护大部队脱离包围圈。
![]()
7月,中央作出决定,从红七军团抽调精锐,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命令其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渗透,开展游击战,以策应红军长征。
年仅二十二岁的寻淮洲,临危受命,担任这支抗日先遣队的总指挥。
部队从瑞金出发时,没有锣鼓,也没有送行,行军一律夜间,日间则分散掩藏。行走路线极不固定,敌情随时变化,后勤物资几近于无。
可敌人却如影随形。每到一地,不出两天,敌军就从四面围来。寻淮洲指挥部队反复穿插,在闽浙皖赣之间打游击,打一仗,换一地。
![]()
他特别强调:作战要快、撤退要急、群众工作要扎实。
他几乎每到一处,便带人走村入户,与百姓交谈,宣传抗日主张、分粮分地政策。有的老百姓悄悄把自家藏的干粮拿出来塞给红军,有的青年甚至主动加入先遣队。这支部队在敌后越打越灵活,虽兵力不多,却频频搅动敌军布防。
而正因为这支部队频繁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腹地,牵制了大量敌军,使中央红军得以从湘赣边境顺利西渡,完成了长征初期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先遣队与红十军在闽浙赣交界会合,重新整编为红十军团。
原红七军团被改编为红十九师,寻淮洲出任师长。
![]()
但敌人很快识破这一战略意图,调集部队围追堵截。12月14日,红十九师行至安徽太平县谭家桥附近,与敌军第八十七师一部遭遇,激战爆发。
战斗打到中午,形势陷入胶着。敌军死守高地,居高临下火力猛,红军两次冲锋未果。寻淮洲果断决策:必须夺取制高点,否则部队将陷入全歼之险。
他亲率一个排,绕至山坡侧翼组织突袭。在距离敌人仅几百米的山腰,他站在乱石间,用手势指挥队形突进。就在此时,一发子弹击中他的腹部,鲜血喷涌而出。
随行战士赶来时,他捂着伤口,强撑着坐起,脸色苍白,却咬牙指着前方说:“不要管我……抓住这个空隙,向北突围!”
命令下达后,他才瘫软在地,被人架上临时担架,撤向树林深处。
![]()
部队辗转撤退,躲避敌军搜索。担架颠簸在山路上,寻淮洲几度昏迷。
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医疗条件,连一点点消炎药都没有,战士们只好不断为他敷草止血,但血早已浸透棉衣,连棉花都染成黑红色。
看着担架上寻淮洲苍白的面色,战士们都流下了泪水。
行至皖南茂林福官墩一带,天色已暗,寻淮洲神志微弱,却还在嘴里轻声重复几个字:“北上……抗日……消灭……敌人!”
那一夜,他牺牲了,年仅二十二岁。
他曾五次负伤,从未倒下,这一次,再也没能醒来。
![]()
时间过去四十四年,1978年,粟裕将军来到谭家桥。在那个曾埋葬过无数红军将士的山坡上,他久久伫立,望着远方的青山,久久无语。
回到驻地,他对身边人说:“我将来要和战死在这里的战友葬在一起。”
1984年,粟裕在北京病逝。他的骨灰,遵嘱一部分运往谭家桥,与昔日战友共眠一地。
后人或许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生前对一个叫“谭家桥”的小地方如此魂牵梦绕。
![]()
但历史知道。
那里有无数无名红军士兵,也有粟裕最早的战友——寻淮洲。
他们曾在武夷山密林中并肩突围,也曾在雨夜山道上共卧泥泞。
那段岁月,只有一条崎岖的路径,延伸向那个叫“理想”的方向。
![]()
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时有6000余人,可最终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整编的红军挺进师仅剩下数百人。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红军主力长征撕开一道口子。
寻淮洲,从红军副班长做到军团长,用短短七年,书写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战斗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