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城,叫安阳,1949年的春天,它像一块扎在华北平原心脏地带的钉子,谁碰谁疼。
解放战争打到这会儿,大局差不多定了,可这安阳,就像个打不死的老顽固,杵在那儿,解放军的脚就迈不过去。
你说它是个啥?
它就是国民党在北边儿最后的“硬骨头”,军事上的咽喉,丢了它,后面的仗就好打多了。
可这块骨头,不是谁都能啃下来的。
之前,谁来?
二野的精兵,四野的王牌,那都是咱们解放军里头最能打的部队了,到了安阳城下,也一样抓瞎。
一声吼,炮火轰轰,攻上去,就像石头丢进深水里,一点浪花都打不起来。
拼了命,流了血,最后也只能咬着牙,暂时退下来,再琢磨。
这一拖,仗就僵住了,老百姓盼着解放的心,也跟着揪着。
![]()
这可把上面给愁坏了。
这时候,一支部队就站出来了,名叫第四十二军,还有他们的军长,吴瑞林。
这支队伍,大家给起了个外号,叫“攻坚铁军”,他们,就要来啃这块最硬的骨头,给这僵局,来个“破局”。
前头那么多人栽了跟头,他吴瑞林,能找到那条能赢的“门道”吗?
这里面,到底藏着啥窍门,啥硬气劲儿?
安阳城,1949年的早春,那是真叫一个叫人头疼。
这地儿,古老不说,还结实得像铁打的。
国民党军队在这儿是下了功夫的,打造成了一座真正的军事堡垒。
光是那城墙,就够让人心惊的,足足有十六米高,啥样的步枪、迫击炮,想打上来,都得仰着脖子,费老劲儿。
更绝的是,城外面,不是一道,是两道宽乎乎、深乎乎的护城河,足有十来米宽,三米深。
这可不是摆设,河底里,明晃晃的竹签子,插得跟刺猬似的。
![]()
谁要是敢冒冒失失地趟过去,那代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城墙上,城墙下,国民党军队布置的防御工事,那叫一个严实。
到处都是地堡,还有叫“镇沟堡”的,挨个儿地点着,像棋盘上的棋子,互相之间,火力网能织成一张要命的网。
你想靠近城墙?
那简直是找死,密集的弹雨下来,还没到跟前,可能就得趴下大半。
早在1948年,解放军打这儿,就碰了一鼻子灰。
二野的队伍,愣是在安阳城外头耗了四个月,一次次猛攻,可那城墙、那火力,就是打不透,没啥大进展。
后来,四野的精锐也来了,那叫一个英勇,不怕死,往前冲,可在这安阳城下,血是流了不少,最终也只能暂时停下来,回去再研究研究,这仗,到底怎么打。
守城的是国民党第四十军,那也是他们手里的好兵。
人强马壮,武器装备也不差,最关键的是,对安阳的地形,那叫一个熟悉,比自家人还清楚。
他们还练了“坚壁清野”这一招,把周围村子里的东西,能搬走的搬走,不能搬走的,就一把火烧了,这下可苦了咱们解放军的后勤,粮草运进来,没那么容易了。
![]()
更别提,他们占着这儿的时候,没少祸害老百姓,地里的口粮、种地的工具、家里的牲口,啥都给抢光了,老百姓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说,拿下安阳,不光是军事上得打,更是老百姓的心里期盼,这仗,必须得赢。
面对这么个难啃的骨头,上面没办法,只能重新拿地图,找能打破这个僵局的办法。
1949年4月,新的希望来了。
解放军第四十二军,这支在辽沈、平津打过硬仗,有“攻坚铁军”名号的队伍,接下了解放安阳的任务。
军长吴瑞林心里清楚,以前那种“人海战术”,对上安阳这么个硬茬子,怕是行不通了。
想快点拿下这地方,就得玩点儿“花活儿”,得有脑子,有巧劲儿。
吴军长没有马上就下令强攻,而是先让侦察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到处去刺探情报,把安阳的防御都摸个门儿清。
最后,还真给他们找出个“软肋”——在城东南角,有个叫“鳖盖山”的据点。
这地方地势高,能看着城里的动静,可守那里的兵不多。
要是能拿下这个点,就能从侧面打开一个口子,给后面的大部队铺路。
![]()
就凭着这个消息,吴瑞林拍板儿,定下了“奔袭大包围、小突击”这么个打法,还说了个“蚕食”的招儿,意思就是,别想一口吃个胖子,得一点点地把敌人磨垮。
1949年4月17号,仗正式打响。
为了让敌人看不清虚实,四十二军先是在安阳城东南边,搞了个声势浩大的佯攻,把敌人的兵力、火力都吸引到那儿去。
可主力部队,却趁着黑夜,悄悄地,悄悄地,摸到了宽宽的护城河边上。
关键时刻,还得看咱们工兵连的兄弟们。
这帮人,接到命令,就在黑漆漆的河岸边,硬是顶着敌人可能打来的炮火,偷偷地挖起了通道。
他们带了足足一千公斤炸药,打算从地下,直接把那厚实的城墙炸开。
这种“地下作业”,是敌人万万没想到的。
1949年5月5号的早晨,一声巨响,震得安阳城都抖了三抖。
东南角那段城墙,直接被炸出了个大窟窿,尘土飞扬,安阳的防御,算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几乎是同时,第四十二军的突击队,就跟离弦的箭一样,顺着炸开的缺口,一股脑儿往城里冲。
![]()
城里头,就开始了激烈的巷战。
敌人想仗着错综复杂的街道顽抗,可解放军来势汹汹,很快就控制了城东边,然后,就像一把尖刀,直插城里最中心的地儿。
这当口,工兵们又派上用场了。
他们一个个地,把敌人剩下还在顽抗的地堡、碉堡都给炸了,给大部队往前冲,扫清了障碍,保证了打得快,也打得稳。
城里的敌人,虽然还嘴硬,但被围了这么久,补给断了,士气早就没法看了。
到了5月6号,西城门也被咱们突破了,安阳城里的守军,算是彻底完了,不少人都放下武器,投降了。
这时候,安阳城,彻底解放了,国民党在北边儿最后的据点,也算是拔掉了。
安阳打下来了,这在解放战争后期,绝对是件大事。
这一下子,国民党在北边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后面的仗,就更容易打到长江去了。
可这胜利,不是白来的,多少解放军的兄弟,用命给拼出来的。
这场仗,打了二十多天,四十二军这头,上了万名战士。
![]()
听说是近三千人受了伤,差点八百位好兄弟,就在这儿牺牲了。
有的,在爆破河边炸药的时候,被鬼子打冷枪撂倒了;有的,爬城墙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伤了。
可他们,一个都没退缩,心里那股劲儿,就跟石头一样硬。
就凭着这种“不怕死,往前冲”的劲儿,最后才打赢了。
安阳这地方,也因为这一仗,变了样。
解放军来了,老百姓长久受的苦,总算熬到头了。
大家伙儿走上街头,举着红旗,欢迎新日子。
当地的政府,也赶紧忙活起来,组织大家伙儿,赶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没几天,城里又有了生机,生意、买卖,都慢慢热闹起来了。
更重要的,安阳这仗,给咱们解放军以后打别的城市,留下了不少好经验。
吴瑞林军长后来总结说,遇到敌人那些坚固的工事,不能光靠人多往前冲,得结合着细致的侦察,巧妙的战术,还得灵活地打。
![]()
什么时候该上,什么时候该停,兵怎么调,炸药怎么用,在哪儿打敌人最疼,这些都得算计好。
这么一来,仗就打得又快又好,伤亡也大大减少。
这种有智谋、有效率的打法,成了解放军军事上的宝贵财富,后来别的城市攻坚战,都学着这么打。
安阳这一仗,就像是解放军奔向全国胜利路上的一束光。
而第四十二军,在吴瑞林军长的带领下,这场攻坚战,也成了一段值得记在大本里的故事。
它告诉大家,啥叫“用脑子打仗”,啥叫真正的“攻坚铁军”。
在这场仗里,不光是打仗的法子学问更大了,最关键的是,解放军那股子硬汉子般的意志,还有那份能把不可能变可能的智慧,在这座老城里,显露得淋漓尽致。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