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荷兰地理上相距遥远,但经济上的联系却非常紧密。
荷兰是欧洲的“门户”,而中国是“世界工厂。
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长期以来一直是欧洲的物流和分销中心。
很多中国商品会先运到荷兰,然后再分发到德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
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
中国向荷兰出口大量的电子产品、服装、家具和玩具等商品。
荷兰为中国提供了科技产品和高品质的农产品。
近期,一场由荷兰引发的半导体风波搅动了全球汽车行业。
事情起因是荷兰强行介入控制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在荷兰的业务,随后这家公司停止了向其位于中国的工厂供应关键的芯片半成品——晶圆。
这一“断供”行为,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引发了连锁反应式的担忧。
![]()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是基础芯片,就像汽车的“神经末梢”,控制着从安全气囊、车灯到车窗、门锁等大量基础功能。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安世的欧洲大客户们,包括大众、博世等知名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开始自发地寻找“变通之法”。
他们想出了一个被称作“临时补丁”的计划。
不再通过安世内部的渠道,而是由这些客户自己出面,直接从安世在欧洲的工厂购买晶圆。
将这些晶圆运到中国,再委托安世在中国的工厂进行最后的加工和封装。
这个办法相当于把原本一家公司的内部协作,拆分成客户分别向欧洲和中国的两家独立公司进行采购和代工。
虽然麻烦,但或许能暂时缓解芯片短缺的燃眉之急。
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一方面,汽车厂商们也在寻找安世芯片的替代品,比如考虑使用其他半导体公司的类似产品。
另一方面,安世的中国工厂也在寻找中国本土的晶圆供应商来替代欧洲的货源,以维持生产线的运转。
有分析指出,中国工厂的库存可能维持到12月初,他们正在与时间赛跑,以避免生产出现大规模中断。
![]()
这场风波的根源在于荷兰对安世半导体在荷资产采取的限制措施。
在事件发生后,中美双方在出口管制问题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
各自暂停实施此前公布的严厉措施一年。
面对压力,荷兰方面似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计划前往北京磋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方回应称,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并愿意与荷方进行磋商。
整个事件凸显了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依存关系。
任何一个环节的人为中断,都可能引发一场波及广泛的“大地震”。
亲爱的读者们,请加下面微信
邀请您加入国际热点群
每日分享热点新闻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