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洛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地铁二期进展,官方明确回复:目前客流强度未达标准,暂不具备申报条件。
类似的情况不止出现在洛阳,去年以来,哈尔滨、青岛等多座城市的地铁规划申报也未获得批准,审批部门给出的理由高度一致,客流指标未达要求。
![]()
根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发布的相关规定,我国已经不再受理启动新城市地铁建设的申请,上一个获批建设地铁的新城市还是2021年的南通,至今已有三年未见新面孔,曾经各地争相上马的地铁建设热潮,确实进入了更加理性的阶段。
![]()
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也正悄然调整服务,在北京,部分地铁线晚高峰间隔从2分半延长至3分钟;成都地铁关闭了多个车站的非高峰时段出入口;深圳、南京等地常有电扶梯挂出“长期维修”的告示,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运营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与此同时多个城市的地铁票价正在上调,昆明去年调整计费规则,重庆今年提高起步价,连日均客流量超800万人次的广州也优化了票价方案,服务缩水与票价上涨并行,乘客的感受最为真切。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切指向了同一个核心:资金压力。
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是,全球绝大多数地铁系统都无法单靠票务收入实现盈利,深圳地铁2022年财报显示,其票务收入36亿元,而站城一体化开发业务收入达160亿元,这种“地铁+物业”模式曾是行业典范,通过地铁建设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再用房地产开发收益反哺运营。
![]()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这一模式面临挑战,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地方财政对地铁运营的补贴能力也随之减弱。一边是持续扩大的运营亏损,另一边是设备进入大修期带来的成本压力,地铁公司的资金链越绷越紧。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将申报地铁城市的人口、GDP、客流等门槛全面提高,这一政策调整使得部分城市暂时告别了“地铁梦”。
![]()
对于那些尚未建设地铁的城市,这或许避免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对已有地铁的城市来说,摆在面前的选项并不轻松:要么通过票价调整疏导成本,要么优化服务控制支出,或者更理想的是通过运营效率提升实现节流。
地铁正逐渐褪去“城市标配”的光环,回归公共交通服务本质,它不再是被寄予厚望的土地增值工具,而更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新的尝试,成都地铁通过TOD开发提升项目收益,厦门地铁拓展地下商业空间,北京地铁加大广告资源开发,这些探索都在试图回答同一个问题:当“以房养铁”模式遇冷,地铁的未来靠什么支撑?
看了关于地铁“断供”的事情,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以前五分钟一班车,现在早晚高峰都得等七八分钟,还以为自己记错时间了。”
“车站好几个出口长期锁着,绕路不说,夏天走一趟一身汗,地铁里空调还舍不得开,真是冰火两重天。”
“票价涨了,服务缩水了,这办的不是月卡,是‘冤种卡’啊!”
“说白了,以前是靠卖地的钱在补贴大家坐地铁,现在房子不好卖了,这补贴快补不上了,只能从乘客身上找补。”
“一直以为地铁公司是搞运输的,没想到主业是开发商,我们是顺带的。”
“小城市没地铁也挺好,公交够用,还没这份债务焦虑。”
“我们这盼了这么多年,眼看就黄了,城市发展感觉一下子没了盼头。”
“当年多花几十万买了地铁口,结果地铁二期没了,房价跌了,现在坐地铁还更贵了,六个钱包掏空,换来了双重的‘压力’。”
你所在城市的地铁有类似变化吗?你觉得面对这种局面,是适当涨价能接受,还是宁愿减少班次保住现有票价?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信源:中国新闻周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