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的道具叙事:在泥土与希望间的诗性转译
□李燕
舞蹈《扎根》的舞台上,器物率先完成了一场诗意的转译——从实用工具,升华为精神符号。它们与东北秧歌的筋骨动律相融,共同缔造了一部关于生命、坚守与希望的微型史诗。
那根贯穿始终的绿竹竿,是作品的精神脊梁。它初现时是丈量盐碱地的标尺、科研者探入土地的触角;当舞者扛于肩头、躬身前行,便化作支撑生命的支柱,成为一代代治土人“把根留住”的信念图腾;最终巍然矗立舞台后方,宛如盐碱地中倔强生长的胡杨,以沉默坚定的姿态宣告坚守的终极意义。
东北秧歌的手巾花被赋予全新生命。它从传统欢庆符号,巧转为擦汗的毛巾、捆扎作物的绳索;更在关键时刻迸发惊喜——舞者展开的瞬间,隐藏彩杆如生命破土,幻化为盐碱地初生的青苗、实验室摇曳的试管、丰收时漫天的稻穗。这种“一器多义”的巧思,让秧歌的民俗基因与“治土攻坚”的时代命题完成深度嫁接。
该作品尤为震撼之处,在于实现了舞者身体的“道具化”。男演员褪去外衣,展露的不仅是健硕体魄,更是与土地“赤诚相见”的誓言。其躯体化为盐碱地的活体地图,肌肉的每一次贲张,都是生命与土地博弈的刻痕——至此,“扎根”从肢体动作,彻底升华为一种血脉偾张的生命状态。
这些道具的魅力,在于与东北秧歌动律筋骨相连,共同完成从“再现劳动”到“升华为信仰”的审美跃迁。秧歌下沉顿挫的“顿步”,化为根系深扎大地的沉重力量;膝部韧性十足的“屈伸”,演绎出作物对抗贫瘠土壤的顽强生命节律;手巾花的翻飞旋转,亦成为种子破土、青苗吐穗的动态写照。
该作品让舞蹈本体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扎根”——将东北秧歌的程式化语汇,重新栽种于“盐碱地改良”的时代命题土壤中。东北秧歌内在的“顿挫”之力与“不屈”之魂,与治沙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命状态形成精神同构。舞者每一次沉稳顿步,都是对土地的叩问与应答;每一次韧性屈伸,都是生命与逆境博弈的直观显现。
于是,“在盐碱地上跳舞”这一行为本身,便超越了叙事,升华为最动人的象征:当艺术的韵律与生命的韧劲合而为一,最贫瘠的土地上,亦能生长出最美的奇迹。这不仅是劳动的赞歌,更是艺术与生命在精神维度的双重凯旋。
(李燕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舞协)
来源:作者
![]()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