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腔》:一声入木,板凳有声
□李燕
陕西华阴老腔的嘶吼破空而来,《老腔》的舞台却未止于声音的复刻。该作品通过“声—形—器”的深度咬合,完成了一次非遗艺术的舞蹈化转译。而其中最为精妙的一笔,莫过于那一方长条板凳——它既是承载乡音的器物,更是传承之魂的化身。
舞台上,男女舞者皆身着粗布衣衫,毫无戏曲程式的修饰。这份刻意的“去华彩化”,将艺术彻底拉回生活的本源——那是在田埂窑洞间纵情放歌的父老乡亲最本真的样貌。作品并未停留于对唱腔的表层模仿,而是将其艺术内核与质朴的肢体、器物无缝交融。
年轻舞者击打板凳的动作,远非简单的节奏模拟。他俯身倾耳,仿佛在聆听木纹中的回响;掌心与木面的每一次撞击,都像是将血肉与情感一同拍进了岁月的肌理,既有“拍惊木”的铿锵,更饱含着对这件承载了世代乡音之器的炽热眷恋。
当长凳被年长舞者郑重扛上肩头,舞台的叙事也随之升华。那不再是一条普通的木凳,而是一段沉甸甸的、有声的家族史与地方记忆。它从一个肩头传递至另一个肩头,从一代人手中交付至下一代人手中,完成了从“器物”到“信物”的精神转化。这一“扛”一“递”,无言地诉说着传承的重量与温度。
舞者们的表演极具生活的粗粝质感:因吼唱而暴起的青筋,因投入而湿润的眼眶,与朴素的布衣共同构成一幅饱含生命力的民间画卷。舞台设计极简,素色背景下,人与板凳的身影被灯光勾勒得愈发清晰,仿佛老腔艺人正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黄土的气息与岁月的包浆。
该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当嘶吼在布衣之下奔涌,当记忆在一条板凳上刻下年轮,它便成了流淌在血脉中的活态基因。作品既保留了老腔“刚健豪放”的艺术风骨,更通过返璞归真的身体表达,让年轻观众真正触摸到传统艺术那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李燕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舞协)
来源:作者
![]()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