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后》:当“后台”成为舞台的主体
□李燕
舞蹈《幕后》完成了一次难得的视角反转——它将聚光灯慷慨地投向那些习惯于隐没于侧幕条之后的身影,让妆造师、服装师、道具师从艺术的“侍奉者”转变为舞台的“主人公”。这不仅是一个温暖的题材选择,更是一次关于艺术本身如何被“构建”而成的深刻隐喻。
该作品的叙事空间,由一个可旋转的门墙结构巧妙定义。这面不断转动的墙体,时而成为化妆间的镜框,时而成为服装室的隔断,以其机械般的精确与灵动,实现了从私密后台到公共前台的瞬息切换。它不仅是场景转换的枢纽,更是一个强大的隐喻:艺术的“前台”与“后台”从来一体两面,仅一门之隔。
在这一动态空间中,三条叙事线索被赋予极具生活质感的身体语言。幕后工作者们的动作,植根于秧歌那富有弹性与韧劲的动律之中。妆造师灵巧的手指翻飞与脚下利落的步伐相融,将日常劳作的节奏升华为一种轻盈的仪式;服装师手中的卷尺如同舞动的绸带,丈量出身体的韵律。而最富哲思的,莫过于道具师的段落:一段以身体演绎的“修凳”双人舞,在试探与协作间,凳腿严丝合缝地嵌入——那一刻,被修复与校准的,远不止一件道具,更是艺术世界得以稳固呈现的、沉默的基石。
编导的智慧,在其精妙绝伦的空间调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那面旋转门墙再次转动,我们得以同时窥见三个时空:女演员在光影中的完美剪影、幕后工作者在台口的紧张凝视、以及于侧幕条旁的同频共振。这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构建了一个多维、共时的“艺术生产现场”。
该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让那面冰冷的旋转门墙,成为了最温情的哲学。它告诉我们,艺术真正的魅力,不仅在于前台的华彩,更在于后台那片由汗水、专注与协作构筑的、不停转动的真实世界。当大幕落下,那些终于走到台前谢幕的幕后英雄,他们所获得的掌声,是对所有无声奉献的最高嘉奖。
(李燕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舞协)
来源:作者
![]()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