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说实话,最近德国对乌克兰难民的态度,那真是180度大转弯。
早两年乌克兰刚开打那会儿,德国那叫一个热情,敞开大门喊着“欢迎来”,又是给福利又是给住处。
可现在倒好,总理默茨亲自给泽连斯基打电话,明着劝人家“管管你们的年轻人,别往德国跑了”,连给难民的福利都要拦腰砍。
这前后反差这么大,说白了就俩字:扛不住了。
青年扎堆涌入,德国快被挤爆了
你要是常去德国街头逛,最近肯定能发现个现象:说乌克兰语的年轻小伙子越来越多。
这波人潮的导火索,其实是乌克兰去年8月的一个政策调整。
之前乌克兰打仗,18到60岁的男性都不让随便出国,说是要留着保家卫国。
可去年8月一改规矩,18到22岁的小伙子能自由出境了,结果这股人流直接就往德国涌,人数一下涨了十倍。
![]()
数据这东西最不会骗人。
欧盟统计局刚放出来的数显示,今年9月整个欧盟登记的乌克兰难民,是2023年8月以来最多的一个月。
这里面德国扛下了大头,足足接收了超过120万乌克兰难民,占了整个欧盟接收总数的28.3%。
单说乌克兰放宽出境那俩月,就有近10万18到22岁的乌克兰小伙子从波兰边境出境,平均一天就有1600人往德国方向奔。
可能有人会说,德国是发达国家,多养几十万人不算啥?那你可就想简单了。
我跟你算笔账:一个乌克兰难民在德国,每个月光政府要掏的钱就有1200到1500欧元,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一万块。
120万人一年算下来,就得花掉80亿欧元,这还没算上教育、医疗这些隐性支出。
最直观的压力就是住房。
德国本来住房就紧张,很多大城市年轻人租房都得排队。
难民一来,政府只能征用酒店、建临时安置点,有的地方甚至把学校闲置教室都用上了。
慕尼黑一个社区负责人就吐槽:“以前我们社区租房,年轻人攒半年钱够首付,现在难民安置点一建,周边房租涨了30%,本地年轻人更租不起了。”
就业市场也被搅得鸡犬不宁。
乌克兰年轻人肯吃苦,不少人拿着政府补贴还愿意干低薪活,一些餐馆、工地老板就乐意雇他们,本地底层劳动者的工作机会被挤掉不少。
柏林去年就爆发过几次小规模抗议,一群清洁工举着牌子喊“我们也要吃饭”,就是因为老板招了难民后把他们辞退了。
地方政府更是愁得头秃,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直言:“我们的财政预算早就见了底,再这么涌进来,连公务员工资都快发不出了。”
德乌各有难处,谁都不容易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真没法说谁对谁错,全是现实逼出来的无奈。
11月13号那天,默茨专门跟泽连斯基打了个长电话,聊了快俩小时,核心就一句话:“让你们的年轻人回国吧,乌克兰现在更需要他们。”
挂了电话,默茨又在柏林一个贸易大会上公开说这话,意思很明显:这事我不光私下说,明面上也得表这个态。
德国为啥这么急?除了花钱多,政治压力也顶到头上了。
![]()
现在德国极右翼政党“选择党”势头正猛,天天拿难民问题说事,煽动民众情绪。
民调数据一出来,更能说明问题:66%的德国人反对再给乌克兰难民全额福利,62%的人直接说要把体格健全的乌克兰男青年遣回去,让他们回国参战。
默茨的执政党要是再不表态,下次选举估计就得丢选票,这账他不能不算。
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更是急先锋,直接跳出来说“必须限制乌克兰男性入境”,还放话“这些年轻人该留在祖国保卫家园,而不是来德国享清福”。
索德这话虽然难听,但也说出了不少德国人的心声,当年德国敞开大门接难民,是出于人道主义,可现在难民数量实在超出承受能力了,大家的耐心早就磨没了。
要知道,2015年难民潮时德国那股“欢迎文化”,现在早就成了过去式,连以前主张开放的年轻人,都有过半数希望减少接收难民。
可乌克兰那边也有自己的理儿,不是故意要把年轻人往德国送。
乌克兰总理斯维里登科就解释:“放宽出境限制,一是想让年轻人去国外学门技术,等仗打完了回来建设国家;二是之前总有人偷偷把未满18岁的孩子送出去,现在放开18到22岁的,反而能管住这种乱象。”
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更不客气,直接回怼德国的说法:“把海外的乌克兰年轻人都当成逃兵,这太不公平了!很多人在出国前就已经在征兵办公室登记过,只要国家召唤,随时会回去。”
这话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适合打仗,让一部分人出去学技能,确实也是为战后重建留后路。
福利大砍来真的,效果还得打问号
说句实在话,德国这次是来真的了,光喊口号不够,直接拿福利开刀,这可是最管用的办法。
德国内阁已经把法案敲定了,就等下周正式批准。
法案里写得明明白白:2025年4月1日之后再抵达德国的乌克兰人,再也领不到每月563欧元的“公民津贴”了,只能领180欧元的寻求庇护者补助,一下子砍了近7成。
这180欧元和563欧元的差距,可不是小数目。
以前563欧元不光够吃饭,政府还包房租、给全医保,甚至出钱让难民上德语课、参加职业培训,等于从生活到就业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现在180欧元,在德国连房租都不够付,更别说吃饭和其他开销了。
而且原来的那些附加福利,像房租补贴、德语课这些,全给砍没了,只保留一个“能马上找工作”的许可。
基民盟的一个大佬说得很直白:“就是要通过削减福利,打消那些想来德国靠福利过日子的人的念头。”
这话虽然直接,但也点透了德国的心思,以前福利给得太好,反而成了吸引难民的“磁石”,现在把福利降下来,多少能拦住一部分人。
其实德国政府内部对这事也有分歧,社民党就不怎么同意。
德国劳动部长就公开表示不认同这个政策,但架不住地方政府天天哭穷,财政实在顶不住了,最后也只能妥协。
毕竟钱袋子空了,说啥都没用,先把眼前的压力缓解了再说。
可这政策能不能管用,谁心里都没底。
首先泽连斯基到现在都没正式回应默茨的要求,乌克兰会不会重新收紧出境限制,还是个未知数。
要是乌克兰不配合,德国光自己限制,效果肯定打折扣。
再者,就算福利砍了,也未必能拦住想来的人。
要知道,现在已经在德国的110多万乌克兰难民里,有60%的人都想永久留在德国。
![]()
毕竟德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比战乱中的乌克兰好太多,就算福利少点,估计还是有人愿意来。
更麻烦的是,这个政策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按抵达时间分待遇,早来的能拿高福利,晚来的只能拿低福利,这明摆着是区别对待,很容易被人告上法庭说“歧视”。
到时候官司一打,政策能不能顺利执行,又是个大问题。
这场难民风波,说白了就是德国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不得不从“顾情面”转向“顾自己”。
以前德国接难民,靠的是情怀和人道主义责任,可情怀不能当饭吃,120万人的开销压得德国喘不过气,再不下狠手就真扛不住了。
咱也别骂德国现实,换作任何一个国家,要养这么多外来人口,都得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
默茨一边喊着让乌克兰年轻人回国,一边上个月还承诺给乌克兰20亿欧元军援,这也能看出他的纠结,既想减少难民压力,又不想彻底得罪乌克兰。
说到底,这事的根儿还在乌克兰局势上。
要是乌克兰能早点稳住战局,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去国外讨生活,德国也不用费劲巴力地限人砍福利。
不然的话,不管德国出台多少政策,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问题早晚还得冒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