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11月15日
![]()
陆龟蒙,唐代文坛与农坛的双重瑰宝,字鲁望,号天随子。他隐居松江甫里,以田园为砚,以民生为墨,写下无数质朴却意蕴深远的诗篇。其诗,既有对田家疾苦的深切悲悯,又饱含对自然生灵的细腻体察,更暗藏超脱尘俗的人生哲思。
下文精选《刈获》《陌上桑》《浮萍》三首代表作,一同循着诗中笔墨,领略其“于田垄间见赤子真情,于草木中悟人生本心”的独特诗风。
![]()
一、《五歌·刈获》
原文
自春徂秋天弗雨,廉廉早稻才遮亩。
芒粒稀疏熟更轻,地与禾头不相拄。
我来愁筑心如堵,更听农夫夜深语。
凶年是物即为灾,百阵野凫千穴鼠。
平明抱杖入田中,十穗萧条九穗空。
敢言一岁囷仓实,不了如今朝暮舂。
天职谁司下民籍,苟有区区宜析析。
本作耕耘意若何,虫豸兼教食人食。
古者为邦须蓄积,鲁饥尚责如齐籴。
今之为政异当时,一任流离恣征索。
平生幸遇华阳客,向日餐霞转肥白。
欲卖耕牛弃水田,移家且傍三茅宅。
讲解
这首诗是陆龟蒙现实主义田家诗的巅峰之作,以冷峻的纪实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灾年民生疾苦图。开篇四句,旱情如绘:自春至秋,滴雨未下,矮小的早稻勉强覆盖田亩,穗粒稀疏干瘪,禾苗瘦弱得几乎贴不住地面,沉郁的基调扑面而来。
中间八句,聚焦农夫之苦:诗人目睹田间十穗九空的惨状,又听闻农夫深夜的悲叹,野凫啄食、田鼠盗粮,天灾之外更添虫害,百姓连维持朝暮生计的口粮都成了奢望。
结尾八句,转为尖锐批判与无奈避世:诗人悲愤质问“谁掌管百姓的生计”,对比古代“积粮备荒”的仁政与当下“肆意征索”的暴政,最终只能生出“卖牛弃田、归隐山林”的念头,满含对现实的绝望与愤懑,尽显其“以诗为史”的批判锋芒。
![]()
二、《陌上桑》
原文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讲解
与汉乐府《陌上桑》的长篇叙事不同,陆龟蒙的这首小诗,以精巧的特写镜头,定格了乡村少女的清丽身姿。前两句,直接描摹容颜:“皓齿含贝”,写出少女牙齿的洁白莹润;“长眉贴烟华”,将眉毛比作轻烟薄雾,尽显其天然秀美,寥寥数字,一个清丽佳人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后两句,以对比凸显品格:邻家女孩都穿着华丽的绣花短袄,而她却独自提着竹筐,默默采摘蚕叶。这份不慕虚荣、勤于劳作的质朴,让少女的美貌更添一份动人的光彩。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宛如一缕田间清风,将江南乡村的生活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三、《浮萍》
原文
晚来风约半池明,重叠侵沙绿罽成。
不用临池更相笑,最无根蒂是浮名。
讲解
这是一首意境悠远的咏物诗,陆龟蒙以浮萍为喻,道出了对世俗虚名的深刻感悟。前两句,绘浮萍之景:傍晚时分,晚风轻拂,池水波光粼粼,层层叠叠的浮萍蔓延至沙滩,宛如一块绿色的毛毡,画面清丽而静谧。
后两句,由景入理,堪称神来之笔:世人不必嘲笑浮萍漂泊无依、没有根基,要知道,世间最没有根基、最易消散的,恰恰是那些人们争相追逐的“浮名”。诗人以浮萍的“无根”反衬浮名的虚幻,将自然之景与人生哲思完美融合,既写出了浮萍的形态之美,又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韵味悠长,引人深思。
![]()
后絮
陆龟蒙的这三首诗,犹如三面镜子,映照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刈获》见其“忧民之切”,以沉郁之笔书写民生疾苦;《陌上桑》显其“观物之细”,以清新之墨描摹田园清景;《浮萍》露其“悟世之深”,以通透之思点破浮名虚妄。他虽隐居田园,却始终心系世事;虽亲近自然,却不忘洞察人生。
他将对民生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彻悟,尽数熔铸于诗中,让这些诗句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读陆龟蒙的诗,我们既能感受到田垄间的烟火气息,又能体悟到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启迪。
图片由豆包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