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鲍祠
一、祠宇概况
管鲍祠位于颍上县管仲公园内,依水伴林,清幽雅致,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此前此地仅有“管子祠”,时任县令屠隆因敬慕“管鲍之交”——鲍叔牙曾为管仲“分金让利”且主动让贤,遂增祀鲍叔牙并更名“管鲍祠”,以彰二人情谊。
古祠命运多舛:明末毁于兵火,清道光六年地方贤达重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张家鼎再修,1986年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县政府拨款修复,今仍存明清建筑规制。
![]()
二、建筑风貌
管鲍祠属明清风格,布局严谨,青灰筒瓦覆顶,屋脊饰吻兽,显庄重之意。建筑为硬山抬梁式架构,榫卯精巧,松木棱格门窗具岁月质感。
院内核心景观有二:一是管仲衣冠冢(称“管仲墩”),青砖围砌、翠柏环绕,前立明杨芳题“管仲父墓”与民国倪焕奎题“呜呼!大政治家颍上管子之墓”两碑;二是主体正殿,拾五级青石台阶可达,栏板刻云纹,殿内面阔三间,重梁四柱涂朱漆。殿中并塑管仲、鲍叔牙像,檐柱悬“佐霸擎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殿内悬“相齐桓公一匡天下,交鲍叔牙万古高风”,皆为1987年颍上籍先贤宋日昌(原上海市副市长)所题,概括二人功绩与情谊。
![]()
三、人物介绍
(一)管仲——治世名相。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颍上管谷村人。少时家贫,与鲍叔牙经商多分利、战场退缩,均获鲍叔牙体谅,二人信任自此奠定。公元前684年,经鲍叔牙举荐,管仲任齐相。彼时周室衰微,他推行改革:经济上借临海优势发展渔盐、设“轻重九府”调物价;政治上“叁其国而伍其鄙”整区划;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实现兵民合一。最终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春秋首霸。齐桓公赞其“犹飞鸿有羽翼”,梁启超称其“中国最伟大的治家”,柏杨言其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政治家”。
(二)鲍叔牙——千古知己。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胸怀宽广闻名。与管仲年少相识,经商时体谅其家境多分利;管仲曾辅齐桓公政敌,兵败被囚,鲍叔牙仍力荐,称“若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且甘愿居其下。任齐大夫期间,他秉持公正、多次谏君,为齐国稳定出力。“鲍叔让贤”成千古美谈,其“知人之明”与“无私之德”是“管鲍之交”核心,为后世交友典范。
(三)《管子》思想。《管子》收录管仲言行思想,共24卷86篇(今存76篇),涵盖政、经、军等领域,称“先秦百科全书”。书中融诸子百家萌芽,“仓廪实而知礼节”显儒家民本,“无为而治”吸道家智慧,“以法治国”含法家思想。其“以人为本”理念与当代执政智慧契合,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便与之一脉相承。
![]()
四、文化价值
管鲍祠是中华“诚信忠义”文化载体,祠东“九合桥”忆管仲霸业,祠西“四维桥”传《管子》“礼义廉耻”理念,南临大寺塘“祠映碧水”,既是市民休闲地,也是缅怀先贤之所。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华名人雕塑”中,管仲位列40位名人之首。如今,管鲍祠作为省级文保单位,承载颍淮记忆,以“管鲍之交”与管仲智慧,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标,吸引海内外游客探寻。
![]()
1.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2.奖品设置:一等奖400元/人、二等奖200元/人、三等奖100元/人、优秀奖50元/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均发放获奖证书。
3.作品展示:大赛获奖作品和所有参赛作品将展示,获奖作品还将发表在楹联相关期刊上。
1.为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本公众号留言信息不对外公开;
2.为保证作品顺利收录,请一定不要删除您的投稿留言;
3.将采用匿名方式评选,结果确定后实名发布参赛作品。
主办:阜阳市楹联学会
协办:阜阳市诗词学会、颍上县诗词学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