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争一步万丈深渊,让一步海阔天空。
可人呐,往往道理都懂,可事到临头却忍不住要争个高低,争个对错。
其实说白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门学问。处好了,如沐春风,处砸了,处处碰壁。
而其实最高级的相处方式,就这一个字:让。
一让:让利,积攒人心
人都有计较之心,有得失之心,这是天性。
但那个能在利益面前主动退一步,不去计较的人,往往最后得到的最多。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苏州看中一块地,风水先生在他面前连称宝地,说住在这里后代必出公卿。
范仲淹听了,反而立刻决定把地捐出来办学堂。
他说:“独享富贵,哪比得上让天下英才在此读书成才?”
这块地就是后来的苏州府学,培养出无数人才。
而他的家族的人呢?儿子范纯仁也当了宰相,子孙贤达,绵延八百年不衰。
当时的他大方地让出了一块地,却为家族积攒了最厚的福报。
《菜根谭》里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路窄的时候,让一步给别人走,好吃的东西,分一口给别人尝。
这样,凡事多让一让,日子反倒过得更为从容,自在。
其实,你把好处全占了,路就越走越窄。
反而当你越是懂得分享,路反而越走越宽。
就像两个人分一个饼,你抢大块的,下次没人愿意跟你分饼。
你主动拿小块的,愿意跟你分饼的人会越来越多。
所以,让利不是吃亏,是投资。
要知道,你投资的是人心,回报的是长久的福报。
二让:让理,赢得敬重
人都好面子,都觉得自己有理。
可那个在争吵中先闭嘴、先低头的人,不是理亏,是情深。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
管仲辅佐公子纠,还射了小白一箭。
后来小白赢了,就是齐桓公。
可他后面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出前嫌,拜他为相。
鲍叔牙对桓公说:“您若只想治理齐国,我用够了。若想称霸天下,非管仲不可。”
桓公让出了心中的怨恨,换来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份“让”,成就了千古佳话。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个“三重过滤”的说法:你说的话是否真实?是否善意?是否重要?
很多我们非要争个明白的“理”,既没那么真,也谈不上善,更没那么重要。
比如说夫妻吵架,争赢了道理,输掉了感情。
又比如朋友争执,辩明了是非,失去了友谊。
就像两个人对着山谷喊话,你骂一句,回音也是骂声。
你让一句,回音也是谦和。
所以,让理不是认输,是成熟。
最终,你放下的不是道理,是自己的执念。
三让:让位,成就格局
最难的“让”,是让出位置、让出风头。
能大方地把舞台中心让给别人,是需要不一样的胸襟的。
唐太宗李世民和丞相王珪有一次在聊天,旁边有位美人在抚琴。
太宗很得意地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夫人,李瑗造反被杀,我把她收入宫中。”
王珪听完,起身正色问道:“陛下觉得,李瑗强占人妻,是对是错?”
太宗一愣:“杀夫夺妻,当然大错!”
王珪说:“那陛下现在在做什么呢?”
太宗沉默良久,立刻下令将美人送出宫,让她与亲人团聚。
他让出了自己的“占有欲”,而最终赢得了千古明君的美名。
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能容人,是一种气度,能让位,更是一种境界。
你看成熟的麦穗,总是低着头,把阳光和空间让给别的穗子。
而空瘪的稗子,总是昂着头,生怕别人看不见。
所以,让位不是无能,是自信。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不怕成就别人。
说到底,“让”这个字,看着简单,做着难。
这需要眼光,能看到长远;
需要胸怀,能装下委屈;
需要自信,能不惧人言。
让一步,不是退却,是向前另辟蹊径;
让一分,不是懦弱,是收获十分从容。
愿你我在与人相处中,多一分相让,少一分争抢。
往往最后你就会发现,让出去的,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身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