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一取消,短期内结束这场战争的希望就几乎没了。
![]()
原来大家都把布达佩斯那场高层会晤当成一个转折点,想着领导人见一面,局面能往谈判那边推一推。结果面谈没成行,原本能搭的那条外交桥断了,大家只剩下兵戎相见和口水战。接着事态就往更糟的方向走:特朗普把后续峰会说成“浪费时间”,俄方随后罕见地拿出核威慑姿态来回应,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这几年少见如此直接的核言论,外面看着就让人慌。美国也不示弱,有媒体传出可能重启核试验的命令,两边在核问题上开始你来我往,给已经很脆弱的和平前景又盖上一层阴影。
前线那头并没因为外交冷却而放慢脚步。顿巴斯地区的交火一直很频繁,红军城那边尤其激烈。双方都把这地方当成重地,不肯退让。俄军在战报里说,多次击退乌军在红军城的进攻和突围,还控制了扎波罗热的一些要点;乌方则统计交火次数达248次,表示虽然俄军发动了大量攻势,但都被击退,俄方付出重大代价。双方报数差别很大,真真假假难分,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战斗确实异常激烈,街区被炸得碎七八糟,补给线也在被不断消耗。
![]()
要理解为什么双方如此看重红军城,把地理位置说清楚就明白得多。红军城在乌东是个交通枢纽,公路铁路在这儿交汇,被称作“通往顿涅茨克的门户”。一旦失守,乌军的补给线会受到直接威胁;旁边还有米尔诺赫拉德,若两地失守,俄军还能顺着势头打向东北的康斯坦丁诺夫卡,对整体防线冲击很大。换句话说,这不是单纯夺一座城,而是关乎补给网络和战术纵深,所以上下都不肯轻易放手。
战术上也有变化。过去两年俄军对红军城多半采取围点打援、切断补给的办法,靠小股渗透和无人机骚扰慢慢消耗对方;今年情况有些转变,乌军动过几波反攻,但收效有限,反而损失了不少精锐部队,防线被削薄。俄军看到机会就把攻势加大,但也不是一冲就能拿下。乌军利用地形、掩体和工事消耗进攻方,把推进速度拖慢,战斗变成拉锯战,谁也没有明显的上风。
![]()
无人机在这一轮攻势中频频出现,成了前线常态化的侦察和打击手段。俄国防部放出的航拍显示,民房被炮火掀翻,墙体布满弹孔,铁路站台断裂,工业区厂房扭曲坍塌,道路被掀开,街区像被筛子的样子。这些画面没太多修饰,就是战火对城市的直观记录。像这样的影像背后,是不断的爆炸声和救护车轮胎掠过的声音,士兵和居民都在承受着消耗。
再看人——士兵的状态确实影响战局走向。一位撤退的乌军军官对外承认,很多被打散的建制面临“疲劳累积和训练不足”的问题。简单说,就是连续高强度冲突把人拖垮了,新的人手补不上、训练跟不上,作战效能就下降。后勤一旦被进一步压缩,前线能支撑多久就成了大问题。对方也一样,消耗战对谁都不好,补给、弹药、医疗,哪样短缺都会在战场上立刻显现。
![]()
从战场博弈来看,俄军更倾向于用消耗打开缺口,敌方则靠反冲锋和局部固守拖时间。这种方式看似各有招数,但长远讲,是场谁的后勤先撑不住的比赛。乌军有时能把俄军推回去,让对方付出代价,但频繁的反击也消耗自己的弹药和精锐。这样一来,战线就成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消耗战本身就是最没有赢家的战法。
再把目光拉远,布达佩斯会谈的取消并不是孤立的点。美俄两边原本想把普京和特朗普的会晤当作一个可能的突破口,讨论俄乌问题的未来规则。会晤没成行,相当于把一个可以降温的窗口关上,随之而来的是双方在政治场合的口角、偶尔露出的极端威胁,以及前线更频繁的军事动作。外交通道关上了,前线每一次推进和回撤就会被放大,外部动作也更容易触发连锁反应。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想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可能性其实不多:要么一方在某条补给线上取得决定性优势,能把对方压回去;要么外部大国重新推动对话,打开新的外交缓冲;再不然,冲突可能继续消耗,像旧式战争那样把人力物资一点点掏空。现在的问题直白:红军城仍在争夺中,补给压力在积累,双方说法各执一词,外部博弈在加码风险。谁先稳住后方,谁就能在下一步占得先机,这基本是眼下的现实。
这些事看起来离普通人很远,但城市里断水断电、队列里疲惫的士兵、家属电话那头的沉默,都是真实的后果。战争不是单一战术或外交失误造成的,而是一连串选择和偶然叠加起来的结果。接下来,外界能做的也许就是观察、施压、促谈判窗口重新打开,或者在最坏的时刻准备应对更长时间的消耗。你怎么看接下来的局势?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