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欧洲的贵族们为了一件来自中国景德镇的瓷器,可以争得头破血流,如今类似的故事还在上演,只是主角换了。
比如,曾经号称“葡萄界爱马仕”的日本晴王葡萄,一斤能卖到几百元,成了社交媒体上炫耀的资本;一台国外品牌的盾构机,卖给咱们的时候,开口就是7个亿,仿佛修地铁就得先交这么一笔天价的“入场费”。
![]()
这种玩法,西方世界已经熟练运作了几百年。它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制造稀缺。
把技术锁进保险箱,把产品包装成身份符号,从而筑起一道高高的壁垒,壁垒之上是丰厚的利润和“高等人”的优越感,壁垒之下是普通人仰望的脖颈。
然而,他们可能至今都没完全搞懂,来自东方的中国制造,并不是这个游戏里的新玩家,而是直接掀翻了游戏桌的存在。
一、技术垄断壁垒的崩塌
西方近代优越感的基石,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技术代差之上。
![]()
他们先发一步掌握了先进技术,然后想方设法地筑起高墙,确保自身长期享受技术红利。
这剧本,从16世纪就开始了。
当年威尼斯的玻璃工匠,为了保住制作秘密,不惜对逃往国外的同行展开追杀,为的就是维持技术垄断,让玻璃制品长期保持高价。
![]()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要大规模建设地铁网络,面对国外盾构机巨头7亿元人民币一台的报价,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对方吃准了你造不出来,这是赤裸裸的技术讹诈。
医疗领域也是如此,进口的核磁共振设备动辄三千万元,一个小小的心脏支架就要两万元,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普通患者身上,成为沉重的负担。
西方企业通过构建复杂的技术专利壁垒和供应链控制,将高端设备变成了现代版的“威尼斯玻璃”,以此收割全球市场。
![]()
但中国制造的选择,不是去哀求降价,也不是永远接受这种不平等条款,而是埋头苦干,走上了“拆墙”之路。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坚,中国不仅造出了自己的盾构机,更是将价格打到了令人瞠目的两千万元左右,仅为进口价格的零头。
这不是简单的“山寨”,而是从材料、设计到工艺的全面突破。结果就是,中国盾构机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还走向了世界,让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以可承受的成本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
![]()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医疗设备领域。
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价格降至三百万元,国产心脏支架在国家集采和国产化的双重作用下,价格降到七百元上下。
这意味着更多的医院能够配备先进的诊断设备,意味着更多的心脏病患者能够用得起救命的支架。
![]()
中国制造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个巨大的“价格屠夫”和“技术普及者”,它用实打实的产品,拆解了附着在高端技术上的神秘光环和价格泡沫,让技术回归其服务人类健康的本质。
这种“拆墙”行动,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商业竞争。它相当于拆掉了建立在技术鸿沟之上的特权阶梯。
![]()
当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科技设备变得触手可及时,西方凭借技术领先所营造的那种“你求我”的优越感,自然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领域,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指责会如此激烈。
二、消费主义神话的祛魅
除了技术壁垒,西方优越感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消费符号的构建。
他们将商品与身份、品味、阶层深度绑定,创造出一种“购买即归属”的幻觉。
![]()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一个球茎能被炒到一栋豪宅的价格,这早已脱离了花卉本身的价值,成了纯粹的符号炒作。
而现代国际奢侈品集团,无疑是深谙此道的“故事大王”。
一双意大利的豆豆鞋,贴上品牌标签就能卖到上万元;一个限量版的塑料玩偶,在黑市能被炒到天价,甚至让不少工薪阶层的父母为了满足孩子而背上债务。
![]()
这些产品的成本与售价严重背离,其高昂溢价的来源,就是品牌讲述的关于历史、工艺、稀缺性乃至“欧洲贵族生活方式”的故事。
这套叙事体系,长期主导着全球消费文化,让消费者为虚无的“符号”支付巨额账单,并在此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世界划分为“有品位”和“没品位”、“高等”和“低等”的群体。
然而,中国制造的崛起,尤其是中国供应链的强大能力,正在对这套符号体系进行一场彻底的“祛魅”。
![]()
你限量发售、精心维护稀缺性?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可以在短短三个月内,推出品质相当甚至更优、设计时尚的产品,并以规模化生产将其价格打到亲民的水平。
意大利某奢侈鞋品牌全球销量骤降42%,背后很难说没有中国制造冲击的因素。
最生动的例子来自农业领域。
![]()
曾经被当作中产身份标签的“车厘子自由”,随着中国本土种植技术的突破和奢侈农业的发展,智利车厘子逐渐从神坛跌落,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年货。
而那个曾经三百元一斤的日本晴王葡萄,在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出类似品质的“秦王葡萄”后,价格暴跌至十元五斤,真正从“贡品”变成了饭后水果。
中国制造用海量的、高品质的、价格实惠的商品,无情地揭穿了奢侈品“稀缺性”的神话。它告诉世界:阳光玫瑰葡萄本质上就是一种好吃的水果,而不是什么社会地位的象征。
![]()
这种“祛魅”甚至延伸到了文化层面。
当西方的“总监”、“主理人”等头衔被引入国内,在理发店可能只是“洗发小哥Tony”,在烧烤摊可能就是“烧烤老板”。
这种带有调侃意味的本地化应用,消解了头衔背后的权力感和神秘感,使其回归到标识职业功能的本来面目。
![]()
这背后,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和平视,不再盲目崇拜外来符号。
中国制造就像一台功率巨大的“现实除草机”,它所过之处,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杂草被连根拔起,露出消费主义华丽地毯下坚硬的现实地面。
大多数商品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使用价值,而非其附加的符号价值。
![]()
当奢侈品褪去光环变为日用品,当高价神话被实惠好物替代,建立在消费符号之上的西方优越感,也就如同沙上堡垒,在潮水般涌来的中国制造面前,轰然倒塌。
其实,中国制造的底层逻辑,一直都是“普惠”和“扩散”,比如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无偿传播推动人类进步,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厚往薄来”……
![]()
这是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天下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人人都能吃得起美食、看得起病,过上更好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