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红军城虽未遭完全合围,但三面受敌,仅剩西向通道可用。
![]()
(11月13日红军城地图)
乌军在此地的防御已难以为继。关键问题已不在于“能否守住”,而在于乌军能否组织有序撤退,并在撤退过程中继续消耗俄军有生力量。
一、乌军是否仍能控制撤退路线?当前俄军正朝“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赫拉德”一线推进,企图完成合围,形成三面高压态势。
然而,乌军在北翼与西北翼仍在坚守,使得俄军尚未形成教科书式的完整包围圈。红军城战役的最终性质,将取决于乌军能否主动、有序地撤出部队与核心装备。
![]()
要实现这一点,乌军必须依托北翼与西北翼的“肩部”阵地,对俄军楔形突出部发起反击,削弱其攻势。若乌军能做到,结局可能是:
虽最终失守,但撤出大部分兵力与关键装备;俄军则付出高昂代价,仅获得一座废墟城市及少量俘虏或散兵。反之,若乌军因政治压力、误判形势或外援中断而延迟撤退,则可能面临北翼失守、退路被压缩甚至遭火力封锁的危局,进而引发局部溃败甚至部队被歼。
这对乌军士气、对外宣传及西方援助信心都将造成严重打击。
![]()
二、战争研究所(ISW)警示:“危险趋势正在形成”ISW指出:“俄军正试图孤立并可能包围红军城”,同时认为“俄军最终很可能完成合围,但其战略意义仍取决于乌军能否有序撤离”。这两句话隐含两个关键信息:
乌军确有被合围的风险,但尚未成为既定事实;
ISW对战役走向持悲观态度,基本默认乌军终将撤离。
换言之,ISW的判断是:“按当前趋势,俄军最终完成合围的可能性较高。一旦北翼被突破,包围圈将真正形成危险局面。但目前尚未到那一步。”
三、DeepState / EMP 地图显示:乌军尚未被锁死,仍握有一定主动权结合11月中旬DeepState/EMP的态势图,可得出以下判断:
![]()
南、东南、东及东北方向:俄军楔形攻势显著;
西北与北线:乌军仍在“肩部”区域坚守,并发动局部反击。
由此可归纳三点结论:
战役结局尚未确定,乌军仍有一定操作空间;
只要北翼不崩溃,乌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如何撤退”的主动权:选择撤退时机、拖延战术或反击俄军突出部;
俄军的任务不仅是完成包围,更关键的是在乌军撤离前尽量扎紧口袋。
这意味着俄军必须持续投入兵力、装甲、炮弹与工程支援。
在一定时间窗口内,乌军仍有可能掌握战役节奏,选择提前有序撤退,或伺机反击俄军突出部后再撤离。
![]()
四、ISW认为战役关键在于“北翼”“真正的关键在北侧,而非西侧。只有北翼被俄军攻占,才会形成‘三面包围+狭窄西廊’的局势。”西线态势虽危险,但纵深仍在;北翼才是真正的命脉所在。对乌军而言,只要北翼能够坚守,战役便非必败之局。“目前北部乌军尚能抵抗,但根据现有态势与资源判断,中长期恐难持续支撑。”
五、俄乌双方的舆论较量在红军城战役上:
俄方宣传强调“三面合围”与“乌军大溃败”;
乌方则坚持“未被包围”,强调“机动通道仍然畅通”;
西方机构(如ISW)在技术上承认俄军优势与推进,同时谨慎避免直接套用俄方宣传话术。
六、2025年11月15日红军城的真实态势?所谓“三面合围”尚未形成稳定、教科书式的包围圈。
俄军在南、东及东北方向形成多个楔形突出部。
时间对俄军有利,趋势对乌军不利。决定红军城命运的关键在于北翼——即“多布罗皮利亚–比利茨克–金井”一线。只要北翼仍在乌军手中,红军城就处于“高风险半包围”状态;一旦北翼失守,将真正形成“北–南–东三面围困+狭窄西廊”的局面。
![]()
目前,乌军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如何应对失利”的选择权:他们可选择提前有序撤退,保存主力,仅留部分单位拖延时间;也可冒险反击,将俄军突出部作为“火力标靶”予以打击,再行撤退。对俄军而言,问题不在于“是否包围”,而在于“能在乌军撤完前将口袋扎得多紧”。
若能最大限度地扎紧口袋,便可能引发乌军局部溃败并俘获更多人员装备;若不能,则只能以高昂代价换取一座废墟城市与有限战果。ISW的态度谨慎而悲观:承认俄军优势,但避免为俄方宣传背书。其核心观点是:“从中长期看,乌军可能守不住,但这并不意味必然发生大溃败”;“真正的关键在于乌军能否有效组织并实施撤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