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一听到“心衰”两个字,心里立马紧张起来。其实,心力衰竭并不是说心脏马上罢工,而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疾病。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心衰患者数量已超千万。很多人关心,心衰之后的路还能走多久?有没有“坎”?到底是哪些年头需要格外留心?
其实,心衰的“坎”并不是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临床发现,心衰的确存在几个关键节点,挺过去了,日子能更安稳,活得也更长。
![]()
“三坎”到底指的是哪三年?
查阅权威共识,心衰患者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往往集中在确诊后的第一年、第三年和第五年。不是说这三年之后就一劳永逸,而是每一步都像爬坡,尤其这“三坎”最容易出意外。很多患者和家属一味关注药物,却忽略了这三年背后的健康逻辑。
第一年,最危险的起点
得了心衰,刚确诊的那段时间,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也容易掉以轻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心衰患者确诊后的一年内,复发和再住院的风险最高。尤其是老年人,50岁以后,身体机能下滑,心脏储备力差,一点小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有些人觉得症状一缓解就停药,或者随意调整药量。实际上,心衰需要长期、规律治疗。一旦断药或者擅自换药,很容易反弹,甚至危及生命。专家建议,确诊后的第一年,不能有侥幸心理。每一次不按时吃药,每一次心存侥幸,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
第三年,慢病变成“老火锅”
熬过了头一年,不代表一切就风平浪静。心衰是一场“持久战”,时间一长,就像老火锅越煮越浓,疾病也会悄悄加重。到了第三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更加明显。这个阶段,心衰反复发作的风险依然很高,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的人群。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相关指南指出,第三年是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又一次明显上升的时期。这个阶段,除了按时服药,更要关注生活方式,适当运动、低盐饮食、定期复查,不能“放飞自我”。有些人觉得“熬过第一年就没事”,其实第三年的坎才更容易被忽略。
![]()
第五年,耐力和信心的考验
到了第五年,心衰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很多患者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其实,第五年是心衰病人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分水岭。长期心脏负担过重,心肌会出现纤维化,心功能逐渐下降。这个阶段,合并症、并发症更容易出现,比如心律失常、心衰加重、肾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不少人会问,为什么有的人能“熬”过五年,活得比普通人还健康?其实,背后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科学管理。心衰患者一定要建立健康档案,按时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只要科学管理,五年之“坎”也能迈过去。
![]()
50岁以后,心衰的风险悄然上升
心衰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不少数据显示,50岁以后,心力衰竭的风险明显增加。身体代谢慢了,血管变硬,心脏承受的压力更大。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历史的人群,更容易“踩到雷”。
有些人会有疑问,“50岁就要注意心衰?”其实,很多慢性疾病在50岁以后才会“浮出水面”,心脏也不例外。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这些看似小事,却是防心衰的大事。只要有一点异常,尽早干预,心衰的风险就能降低很多。
![]()
心衰的症状,不能只靠“感觉”判断
不少人误以为心衰就是胸闷气短,其实,心衰的症状多种多样,有时候并不明显。比如夜间咳嗽、下肢浮肿、乏力、体重突然增加,都是早期信号。尤其是50岁以后,身体的“报警器”变得迟钝,很多人等到症状严重才去医院,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有些人觉得“我只是累了,歇歇就好了”,或者“腿肿是老毛病”,这种侥幸心理很危险。只要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乏力、浮肿,尤其是夜间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心衰不是“老年病”,而是可以提前预警、提前干预的慢性疾病。
![]()
饮食和生活习惯,是“熬坎”的关键
说到心衰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比药物更重要。过咸、过油的饮食会加重心脏负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心衰患者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远离腌制食品和高盐零食。还有,喝水也要适量,不能“猛灌水”,尤其是心衰加重期,每天饮水量要严格控制。
生活中,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是“熬坎”的法宝。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就不能动,其实,适合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走、太极,有助于心脏康复。但运动量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逞强”,更不能不动。
![]()
药物治疗一定不能“随意”
心衰的药物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不能擅自停药或者随便加减药物。有些人听信偏方,乱用补药,这种做法很危险。心衰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每一种药物都有明确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每年都要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及时调整方案。
家庭监测和随访,别怕“麻烦”
很多人觉得“医生太忙,自己能扛就扛”,其实家庭监测和随访比去一次医院更重要。建议家里常备血压计、体重秤,每天监测血压和体重变化。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提示水潴留,是心衰加重的信号。不要觉得麻烦,早发现早处理,能大大降低住院风险。
![]()
心理调适,是长寿的“隐形药方”
长期和心衰“斗争”,不少人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其实,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康复。遇到问题多和家人沟通,不要自己憋着。可以适当参与社区活动、心理疏导,甚至养宠物、种花草,找到生活的乐趣。身心愉快,免疫力也会更好。
心衰不是“判死刑”,科学管理才是关键
很多人把心衰当成绝症,其实,只要科学管理,三坎能熬过去,生活质量也能大大提升。药物、饮食、运动、心理,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心衰不是“判死刑”,而是可以被管理的慢性病。只要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治疗,很多人都能“跨过三坎”,迎来更长寿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09-220.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