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国际糖尿病日。当全球超5.89亿成年人深陷糖尿病困扰,其中逾四成却对自身病情一无所知时,昨日一场“携手同行 幸福‘糖’路——2025联合国糖尿病日暨广东卫视《健康有道》科普圆桌论坛”在广州举办。活动邀中西医权威专家跨界对话,打破“只控血糖”的单一认知,以个性化治疗、饮食营养、自我管理等实用干货,传递“慢病管理与幸福感提升”的健康新主张,为公众送上科学防控指南。
![]()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国际糖尿病学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0至79岁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已达5.89亿,令人警惕的是,超过40%的患者(约2.52亿人)对自身患病情况毫不知情。普及科学防治知识、破除认知误区,已成为当下遏制糖尿病蔓延的关键举措。
从“根源”破局:主动寻找失衡并恢复健康
“老年糖尿病患者情况复杂,诊治需全面评估血糖控制能力、并发症及脏器功能。”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文教授认为,必须为每位老年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维持其生活质量。
代谢与营养医学博士叶火清教授为糖尿病防治带来了新思路。他提出,治疗不应仅停留在降低血糖数值层面,更需从根本上“排查根源、修复代谢功能”。叶博士指出,“糖尿病大部分是跟生活习惯跟饮食习惯相关,三分之二的情况是病人控制的,医生主要帮他解决三分之一的问题,这正是营养功能医学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基于此,他倡导“主动寻找失衡并恢复健康”的整合治疗理念,其核心目标是帮助患者重塑身体的内在平衡,实现从被动控糖到主动管理健康的转变,为长期稳定控糖及提升生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 曹筱佩
破解控糖难题:科学管理开启平稳血糖新路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曹筱佩教授指出,当前血糖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公众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了解,在长期自我管理中陷入困境,而今年糖尿病日主题聚焦“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就旨在提升患者自主管理能力。在具体管理方法上,血糖仪的监测需明确监测频率、正确方法,更关键的是知晓自身血糖合理范围,而非仅完成监测。同时,进食顺序对控糖也有显著影响,推荐遵循蔬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还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专属饮食方案。因此,她强烈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涵盖饮食、运动与血糖目标的个体化方案,以实现真正科学、有效的血糖管理。
此外,曹筱佩教授还提到,糖尿病早期症状隐匿,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样“三多一少”典型表现,女性反复阴道炎、尿道感染、皮肤破损难愈合、皮肤瘙痒等也可能是血糖异常的信号。她特别提醒,糖尿病筛查年龄现已下调至35岁,具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的人群应每年检测血糖,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唐咸玉
中医辨证控糖:依据体质定制个性化方案
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与中医辨证调理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唐咸玉指出,科学管理需遵循“五驾马车”原则,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缺一不可,而在生活方式上,尤其强调非药物治疗,包括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高热量快餐、规律饮食作息,并保证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
唐咸玉教授还提到,中医视角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提出“优质达标”新理念——不仅关注血糖指标,更追求患者“吃好、睡好、心情好”的整体幸福感。通过体质辨识可实现个性化调理:湿热体质推荐赤小豆、薏苡仁等清热祛湿食材;气虚体质适用黄芪、五指毛桃等健脾补气药膳;而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也有助气血调和。
此外,针对当下不少年轻人热衷尝试中药代茶饮的现象,唐教授特别提醒需遵循中医辨证原则,不可盲目跟风。人体分为气虚、湿热、痰湿等不同体质,调理方法与用药选择截然不同。例如,气虚体质需以人参、黄芪、白术等健脾补气;而燥热体质者若有大便不通、心情烦躁、口苦口干等,则需选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材,或通过核桃承气汤通俯排便。通过这样精准的体质辨识与调理,有助于恢复代谢平衡,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管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刘纭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