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杨阿姨正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和邻居们在院子里聊着天。她年过六旬,每天坚持快步走五千步,作息规律,饮食也注意清淡,可最近一次体检时血压120/80变成了142/86。
女儿一听吓坏了,劝她赶紧吃药。可杨阿姨却从老姐妹微信群里看到“血压高一点不算问题,有些人高血压还活得更久”。
她纳闷了:难道血压真不用管?高压就一定有坏处吗?还是这背后另有隐情?杨阿姨的遭遇并不罕见,许多中老年人对“血压高一点”的说法深信不疑。
![]()
究竟高血压是福还是祸?医生又是如何看待“血压高一点反而长寿”这一说法的?今天,我们就把这个答案彻底聊清楚。
血压高一点到底行不行?科学这么说,血压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显示,健康成年人的血压会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这是一种生理变化。
但高血压若长期不管,却会让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悄悄受损。所以,有专家提出“中老年人血压高一点,身体自有调节余地”。
这背后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英国老年人健康研究发现,75岁以上人群中过于“激进控压”,反倒带来头晕、跌倒等风险,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但这里的“高一点”绝不能无限上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2022年最新版指南明确建议,中老年人应把收缩压控制在130-150mmHg之间,“高一点”绝不是200多也不管。
![]()
而“高血压活得更久”的说法,则是存在数据误读和理解偏差。某些大样本队列中,个别老年患者的血压由高转低,反而是疾病加重信号,这与主动控压不同。
有人说血压高一点不碍事,但长期高血压,身体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明显变化:
心脏负荷加重:长时间收缩压高于140mmHg,左心室壁厚度平均增加10-30%,久而久之导致心力衰竭。
脑血管风险飙升:202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比血压<120/80的同龄人高出约3-5倍,且半数脑出血与血压控制不佳相关。
肾功能逐年下降:每升高10mmHg,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3%。肾脏的过滤功能受损,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视力受损、认知下降:高血压可引发视网膜动脉硬化,重则失明,同时也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上升15-25%有关。
![]()
动脉僵硬,加速衰老:英国心脏基金会曾跟踪2万例高血压患者,发现血管弹性丧失率是血压正常人2.6倍,直接影响寿命质量。
其实,血压控制考验的是“度”。太低“头晕摔倒”,太高“心脑损伤”,关键在于精准达标、科学管理:
定期测量血压,牢记“三定法”:建议固定时间、固定姿势、固定上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好变化曲线,让医生参考更有价值。
个体目标“量身定制”:65岁以下建议控至130/80,65岁以上“可以适当放宽到不高于150/90”,但不可大意。“越低越好”是误区,千万别盲目降压。
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较高风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饮食宜低盐低脂,增加高钾蔬果(如菠菜、香蕉),适度有氧锻炼(如快走、游泳)对血压最有益。
![]()
监控危险信号,早就医:出现头晕、乏力、胸闷、视物模糊等,则提示血压波动大,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管理情绪,重塑生活节奏:良好的心态、规律作息、避免烟酒,可让血压稳定性明显增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