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86篇文章
生活实例
50多岁的陈阿姨,最近总是胸背部和关节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这是骨质疏松症,需要积极治疗。可陈阿姨却一脸不解:“医生,我每天都吃钙片、喝牛奶,血液里的钙值也正常,怎么还会骨质疏松?是不是检查结果弄错了?”
医生耐心解释:“陈阿姨,其实您正好掉进了一个常见的‘补钙误区’。”
![]()
补钙的误区
老百姓的普遍认识就是只要喝牛奶、吃钙片、晒晒太阳,就算是补钙到位了。诚然,这些方式确实有助于钙的摄入,但钙吃进去不等于钙进入了骨头。如果钙没有沉积到骨骼中,那就是“白补”。特别是中老年人,单纯补钙并不能预防骨质疏松。
人的骨骼生长有两个重要阶段
35岁之前:骨骼中骨形成(由成骨细胞主导,它们分泌胶原蛋白和钙、磷等矿物质,构建新的骨组织,使骨骼不断生长和修复骨丢失)大于骨丢失(由破骨细胞负责,它们分解旧骨,释放钙、磷等矿物质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平衡),这时需要足够的钙和蛋白质来促进骨量积累。缺钙是主要矛盾。
45岁之后,尤其是女性朋友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绝经期以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反而减弱,结果造成骨量持续丢失,骨质疏松也就随之出现。
换句话说,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关键问题,不是“缺钙”,而是“骨吸收过强”。所以,光靠补钙,远远不够。
正确认识“补钙”
缺钙和骨质疏松确实有关,但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一味吃钙片,可能只是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老年人真正缺乏的往往是维生素D。老年人皮肤变薄,皮肤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合成的维生素D就少了,因此在补钙的同时更应补充一定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此外,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是降低骨折风险,除了基础的钙剂和维生素D,还需要根据病情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如抑制骨吸收(唑来膦酸、地舒单抗等)或促进骨形成(特立帕肽等)的药物。
因此,补钙不能简单理解为“吃药”或“喝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饮食+规律运动+药物治疗+医生指导,缺一不可。
专家支招
调整生活方式
提倡均衡饮食,摄入钙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豆类、绿色蔬菜等;其次适度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
坚持锻炼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增强骨质密度,另外还能让人的平衡能力增强,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合理用药
服用钙剂仅仅是基础的治疗,还需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以增加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矿化。针对诊断明确的骨质疏松,还需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比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等共同治疗。
必要时求助医生
老年人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因此,骨质疏松不是“缺钙”那么简单,而是骨量逐渐丢失、骨吸收过强的结果。中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不能只靠钙片和牛奶,更需要综合管理。科学补钙、合理运动、药物干预,才能真正让骨头强健起来。
作者:陈勍
指导:董健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专项23DZ2300500、24DZ2305800,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引领人才)KKPYL-2023-B04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