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爷,您这段时间有没有觉得头更晕了?”社区医生韩医生在家访时关切地问道。李大爷今年65岁,患高血压5年了,一直觉得自己按时吃药没问题,可最近每天一早起来,总觉脑袋发沉,腿也没平时利索。
邻居老陈说这是岁数大了正常,但韩医生却不这么看。“血压降得太低或者波动大时,反倒是危险信号。”她轻轻地说。
![]()
高血压用药本是为了稳定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如果出现这几个异常表现,很可能用药方案存在隐患。偏偏有不少中老年朋友习惯“迷信血压计”,只要数值低了就放心,却忽视了身体的细微警告。
医生们总结出十个常见信号,很多人却“一个都没看出来”。到底是哪十条?第7条尤其需要警惕因为它常常被误以为是其他疾病的前兆!
这个让不少患者“掉以轻心”的问题,到底藏着哪些健康隐患?怎样才能吃得对、活得安稳?接下来,咱们拆解。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60%。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管理指南多次强调:单纯降压数字并不是终极目标,关键在于血压平稳、身体无不良反应。
现实生活中,不少患者长期“自行加减药量”,殊不知这极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研究显示,长期血压波动大、低血压或高血压并发症风险会增加42.8%-58.5%。北京协和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血压控制不佳、药物选择不当,是导致高血压患者中风、心衰等严重后果的主要诱因。
![]()
为什么用药还会“出岔子”?专家分析认为,用药剂量、药物种类、服药时间等,稍有不当,就会使药效失衡,甚至适得其反。
更棘手的是,部分高血压患者本身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对药物耐受性较差;又或“以为能忍”,等到反应明显再就医,已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这也是医生们一再强调“不能只看血压计,更要‘听’身体”的原因。
![]()
高血压“吃药不管用”并非小概率事件,权威数据显示,大约有19%-25%的高血压患者存在用药不良反应或控制不佳。专家总结如下十个表现,若持续出现,务必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早晨起床头晕、起立时眼前发黑:多因血压降得太低或剂量过大。
夜间频繁起夜、小便增多:部分利尿剂类降压药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心慌、乏力、偶有胸闷:提示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药物作用超过需求。
下肢无力,轻微肿胀:部分钙通道阻滞剂易致水肿。
![]()
咳嗽顽固反复:ACEI类药物常见副作用,约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
血压波动大,白天低晚上高:双相失调时需关注服药时间与剂型。
食欲减退、恶心、消化不良:并非单纯脾胃虚弱,常见于药物不耐受。
视力模糊,眼底异常感觉:部分患者药物影响视神经灌注。
![]()
乏力、注意力下降:用药剂量过大或降压过快影响大脑供血。
手脚冰凉、反应迟钝:可能是低血压或药物作用超标信号。
这些表现,偶发无所谓,但只要病程中持续存在任意2项以上,或伴有反复加重,绝不能“硬扛”。有调查指出,血压用药不适导致心脑并发症风险增加27.4%,比未治疗的人还高!
![]()
想要自己的高血压用药既有效,又无副作用,医生建议做到下面几点:
定期监测血压,记录“血压日记”:不仅仅早晚测一测,更要关注用药前后血压变化。每3-6个月做一次全面体检。
绝不自行加减药、突然停药:即便觉得“挺好”,也别轻举妄动。有任何明显不适,优先联系医生调整。
饮食配合,防止药物冲突:部分降压药需忌盐、忌柚子、忌甘草等,最好和专科医生沟通具体饮食方案。
![]()
合理运动,分散用药压力:规律有氧活动(如快走30分钟/天)有助于血管弹性,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