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似普通的家校联系卡,正在掀起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激烈讨论。
近日,山西忻州市某小学的一份《家校联系卡》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表格中不仅要求填写家长工作单位、学历,更因“家长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和“是否单亲”两项内容,触动了无数家长的神经。
![]()
图片来自纵览新闻
“拼爹”从小学开始?
这份引发争议的表格,在“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一栏中,详细举例说明:可以是诗词、戏曲等技能,也可以是医生、警察等职业资源,甚至是科技公司、植物园等工作场所。
更让网友直呼“离谱”的是,表格中还专门设置了“是否单亲”选项。有家长直言:“这是在收集学生家庭背景信息,难道要根据家长的社会资源来区别对待孩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向记者吐露心声:“昨晚接到填写通知时,我的手都在发抖。我和爱人都是普通工人,比起那些当医生、警察的家长,我们的工作‘不太体面’,真怕孩子在学校被看不起。”
![]()
图片来自纵览新闻
教育局紧急介入调查
事件发酵后,忻州市教育局迅速作出反应。14日下午,教育局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已介入调查,但具体情况仍在了解中。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该小学,校务监督投诉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这所备受争议的小学,正以沉默应对外界的质疑。
法律视角:学校越界了吗?
从法律角度看,学校收集家长社会资源和单亲信息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不得过度收集。
教育部门也曾三令五申,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收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家长信息。这次事件中,学校的做法显然值得商榷。
家长的困境:配合还是抵制?
面对学校的此类要求,家长们往往陷入两难:配合填写,可能助长不正之风;拒绝填写,又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冷落。
有教育工作者建议,家长可以礼貌地向学校说明,某些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不便提供。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可以向教育主管部门反映。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拼爹”。学校应该是孩子们感受公平、学习平等的地方,而不是社会资源的竞技场。
目前,教育局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公众期待着一个明确的说法:这样的表格究竟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还是真的在践踏教育公平的底线?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已经给所有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教育这片净土上,任何可能破坏公平的行为都不会被社会所容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