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称,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相关图片显示,该“家校联系卡”除填写基本信息外,还需填写家长的工作单位、学历及“是否单亲”等。11月15日,南都N视频记者从涉事学校获悉,学校已第一时间停止卡片填报收集工作,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优化调整工作方案。(11月16日《南方周末》)
一张普通的家校联系卡,因涉及“家长职业资源”“是否单亲”等内容,迅速引发舆论质疑。尽管校方迅速致歉并整改,但事件背后折射的问题值得深思:家校合作的边界在哪里?教育公平的底线如何守护?表面看,这是信息收集方式欠妥的技术问题;深层次看,却是教育理念可能偏离的警示。
学校解释,收集信息旨在“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活动路径”,初衷或是善意的。若合理运用家长资源,如邀请医生开展健康讲座、请律师普及法律知识,确实能拓展教育内容。但问题在于,信息收集的范畴与方式一旦失当,便容易异化为对家庭背景的窥探。特别是“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是否单亲”等栏目,已远超一般家校沟通的必要范围。家长质疑学校“区别对待”学生,并非杞人忧天——当教育者手中握有一张标注家庭资源的“清单”,如何确保每个孩子都被平等看待?
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若将家长职业、资源纳入家校互动考量,无形中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有社会资源的家庭更易获得关注,普通家庭或处于弱势,这种差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自尊与价值观。更不必说“单亲”信息的收集,既无教育必要性,也可能给孩子贴上不必要的标签。教育应弱化家庭背景的影响,而非强化其差异。
校方致歉时称“未能深刻领悟文件精神”,这句话点出了关键问题:许多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常因缺乏具体指引而变形。近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被广泛提倡,但如何协同、边界何在,却缺乏清晰规范。若简单将“协同”理解为资源互换,甚至将家长视为学校可调动的“外部力量”,便容易滑向功利化。真正的协同,应聚焦于教育理念共识与孩子成长支持,而非物质或社会资本的简单整合。
长征小学的案例并非孤例。从家委会竞选沦为“父母资源比拼”,到学校活动依赖家长“赞助”,类似现象屡见不鲜。其根源在于,部分教育者尚未真正树立“资源平等观”——每个家庭可能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但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平等的关注与机会。收集资源信息本身不是原罪,但若缺乏公平使用的制度保障与透明机制,任何资源整合都可能异化为隐性歧视。
值得肯定的是,校方此次回应迅速、整改果断,体现了对舆论监督的尊重。但比暂停收集更重要的,是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本质。家校联系卡应回归本质:沟通孩子成长情况、交流教育方法,而非构建家庭资源的“数据库”。学校需建立更科学的家长参与机制,例如,基于兴趣与时间的志愿服务而非职业背景的筛选,关注家长的教育观念而非社会身份。
作者 王志高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