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天冷了,楼下便利店的老板收留了两只经常在附近徘徊的流浪猫。
不过一周时间,两小只肉眼可见地圆润起来。
客人进进出出,它们便安静卧在门口当迎宾。
一只黄白花纹的橘猫,一只背部乌黑,肚皮和四肢雪白的奶牛猫。
对照了一下前几天看到的,古代猫咪的雅称,应当是一只“金丝虎”,一只“乌云盖雪”。
![]()
古人爱给事物起雅称,虽然如今大多不常用了,但细品依然意趣盎然。
关于喝茶一事,在古代,茶为“茗”,古茶道称为茶百戏,点茶时浮起的茶沫又叫雪花乳……
风雅的词语中,凝练着前人的浪漫与想象。
发展到今天,品茶也有一套常用的术语。
若茶友们喝茶时,有些感受总不知如何表达,不妨学着用上这几个品茶术语。
![]()
术语一:鲜爽。
鲜爽,形容的是茶味。
茶汤入口,一股清新之气在口腔中荡漾开,滋味清爽、灵动,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鲜爽。
喝到鲜爽感强烈的茶汤,就像在身处常年不通风的闷热房间中,打开了一扇窗,新鲜空气透进来,整个胸腔都开阔了。
![]()
具体来说,鲜爽味就是类似鲜黄瓜、嫩竹笋的清新气息。
这种滋味并不只在绿茶、白茶身上出现,只是在这两类中更突出些。
茶叶中的鲜爽味,主要来自茶氨酸。
任何茶类,只要品质出众,或多或少都会保留下这股鲜灵劲,而喝起来粘腻不清爽的茶,不是什么好茶。
![]()
术语二:醇厚。
醇厚,更多地用来形容茶汤质感。
于一杯好茶而言,醇厚代表着底蕴。
内容物丰富、有分量、有厚度的茶汤,会稳稳地托起一切茶味表现,不让它们显得轻浮。
![]()
用添加剂兑出来的饮料,虽然能喝到各种酸甜滋味,但它们始终是轻飘飘的,没有任何阻力。
而一杯醇厚的茶汤,用舌头搅动,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它的重量和质感,口感扎实,稠似米浆,滋味饱满。
需要注意的是,别把浓酽苦涩当做醇厚。
有的茶泡多了、泡久了,呈苦涩味物质大量析出,味道霸道刺激,那叫“浓苦”,不叫“醇厚”。
真正的醇厚是温润的,柔中有劲。
![]()
术语三:香气落水。
品一款茶,要闻干茶香、要闻盖香,但光是闻着香气浓郁,还算不上好茶。
一款好茶,不止要闻着香,更要喝着香,也就是“香气落水”。
茶香落水具体表现在,茶汤进入口腔后,会有浓郁的香气从汤水中释放,通过口鼻间的通道进入鼻腔。
![]()
这种香气深入口鼻,体会起来层次更清晰,也更持久,甚至茶汤咽下后,香气还会不断流转于口鼻之间,真正做到唇齿留香。
香气与汤水浑然一体,是因为带来香气的芳香物质本就长在汤水里。
如果一款茶闻着很香,喝起来却滋味寡淡,则是香不落水、香水分离。
香不落水的茶,品质存疑。
![]()
《5》
术语四:回甘生津。
回甘生津,其实应该拆分为“回甘”与“生津”,这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但品茶时,它们大多成双出现,故而放在一起解释。
回甘,其实就是茶汤咽下后,两颊、舌根、喉部感受到的丝丝清甜。
很多人主张先苦后甜,认为只有喝过带苦味的茶汤后,才会出现回甘,其实不是的。
回甘的感觉,源于茶汤中的有益物质。当它们附着在口腔中,与酶发生反应,便会产生清新持久的甜意。
![]()
这种甜不同于直白的甜,只要茶叶的内质丰沛,就有可能产生回甘。
因此,红茶也是有回甘的。
说回正题。
生津感出现的原理与回甘类似,物质在喉部促进唾液的分泌,就会产生一种喉底如泉水涌动的感觉,口腔湿润舒爽。
回甘与生津,是判断茶叶品质的重要手段。
一杯好茶下肚,美妙的体验不会在吞咽后停止,回味持久,才是好茶该有的表现。
![]()
《6》
术语五:喉韵。
喉韵与回甘生津一样,是饮茶后出现的感受。
但它的重点不在口腔,而在茶汤咽下后,喉咙深处的感受。
喉韵好的茶,喝下去之后,喉咙深处仿佛被一汪清冽的泉水滋润过,开阔、通透。
![]()
只有内质丰富的好茶,才会带来这般舒适的体验。
如果一款茶喝下去,不仅没有被滋润,反而发干、发紧,甚至感觉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我们就可以称这种感觉为“锁喉”。
出现锁喉感的茶,是毋庸置疑的劣质茶。
它们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品质缺陷,叶片中含有太多有害物质,才会给我们的喉咙带来明显的不适感。
![]()
《7》
阅读的时候,作者总能将我们心中百转千回,却无法言说的情感或想法,用文字精准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
品茶时,相信不少茶友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一杯热茶喝下去,觉得好喝、舒服,但就是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最后只能干巴巴地挤出一句“好喝”。
此时,品茶术语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地描述茶味,道出自己的感官体验,清楚地表达心中所想。
学这些术语,可不是为了装高手,而是为了更好地喝懂那一杯茶。
连喝下去的感受都形容不出来,又怎么能算是喝懂了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