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此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大雨过后,阳光照得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学画
相信不少读者对这段景物描写都记忆犹新,雨霁天晴,火红的夕阳,娇艳的荷花,翠绿的荷叶,还有岸边学画的放牛娃。
儿时的这篇课文,曾让我在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天真地以为王冕以画荷闻名,且最擅长画荷。
后来才知晓,终其一生,梅花才是他的挚爱,他种梅、咏梅、画梅,自号梅花主人,还将三间茅庐题为梅花屋。
“老仙醉吸墨数斗,吐出梅花个个真”,他与梅花相看两不厌,梅我两忘,画起梅来更是得心应手,笔落之处,梅花绽放。
王冕不仅善画,亦工于诗,《墨梅四首 其四》便是他为自己的墨梅图所题之诗,此诗即是咏梅,也是抒怀,堪称佳作。
![]()
莫厌缁尘染素衣,山间林下自相宜。
玉堂多少闲风月,老子熟眠殊不知。——元 王冕《墨梅四首 其四》
简译:
不要厌烦那尘世的污垢沾染了洁白的衣裳,墨梅在山间林下自会生长得十分适宜。
那富贵人家的玉堂中有多少闲适的风月雅趣,可我这老朽却只管熟睡,全然不知。
![]()
赏析: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和他的《墨梅 其三》一样,这首咏梅诗亦是不着一个梅字,却写尽梅花的高洁和不同俗流。
“莫厌缁尘染素衣,山间林下自相宜”,开篇两句,诗人以劝慰的口吻展开:不必嫌弃世俗的沾染,因为山野林下才是真正的归宿。
“淄尘”指黑色灰尘,暗喻世俗的污浊与功名利禄的诱惑,“素衣”既是梅花的姿态,也是诗人的自我投射,“山间林下”是墨梅的生长环境,也是诗人的理想居所。
这两句既是劝梅也是劝己,梅花在山林中自然绽放,自己也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世俗诱惑,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安然生活,保持精神上的独立。
王冕虽出身贫寒,但这并不影响他积极上进,白天坚持到学堂旁听,晚上借佛前灯光夜读,后被理学家韩性收为弟子,终成博学之士。
可他虽满腹经纶,但却屡试不第,攒够了失望,他便彻底放弃了仕途,选择隐居九里山,临水结庐,遍植梅花,以卖画为生,过着清贫而自在的生活。
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不华,都曾向朝廷极力推荐他,可都被他婉拒了,与俗世的喧嚣相比,他还是更钟情山野的清幽。
“不同桃李杂芳尘”,与高洁的梅花一样,他有超脱世俗的情怀,不随波逐流,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如同在山林间独自散发着芬芳的墨梅那般。
![]()
“玉堂多少闲风月,老子熟眠殊不知”,后两句将视角转向高门大户的权贵之家,用戏虐的口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彻底拒绝。
“玉堂”原指汉代未央宫中的玉堂殿,后泛指豪华宅第或翰林院,在此诗中象征仕途的荣华,以及权贵阶层的奢华生活。
“闲”字暗含贬义,既指贵族生活的闲散无聊,“风月”本为自然美景,此处却因“闲”字染上庸俗色彩,成为空虚享乐的代名词。
“老子”一词在故事中常用于自嘲或强调个性,王冕以此自称,即写出了其率真的个性,也暗含对世俗的蔑视,颇有“布衣傲王侯”的豪气。
王冕虽隐居山野,却能保持内心的丰盈,虽然老矣,也不愿意与玉堂中的庸人为伍,宁可沉睡林下,也不屑参与他们的“风月”。
所以,他选择“熟眠”,主动关闭感官,屏蔽那些世俗的繁华和享乐,这也是他的孤傲和清高,一如“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那般。
![]()
后记:
王冕,元代一位极具个性与才华的诗人、画家,他出身贫寒,自幼家境困苦,却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自身的努力,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他年少时一边帮人放牛,一边刻苦读书,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自由、理想的执着追求。
然而,元代社会民族压迫严重,汉族知识分子仕途艰难,王冕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看清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从此绝意仕途,归隐山林,以卖画为生。
他的《墨梅四首》正是其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他以梅自喻,借梅花的高洁品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墨梅四首 其四》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梅花,但梅花的形象始终贯穿其中,他以“素衣”自比,以“梅花”为精神化身,写出看透世事后的豁达从容……
参考资料:
《竹斋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