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兰市区出发,沿G222国道拐入牛头村。牛头村里显得格外整洁、静谧。这里地处两座大山之间的“风口”,刮大风是常有的事。这座因山形似牛头而得名的村庄,用15年时间,从对“路”的执念开始,书写了一部净美村庄建设的生动篇章。
牛头村拥有6个自然屯。“每个屯子间距离都得三四里地左右”,村里老人介绍着村庄布局情况。路,曾是牛头村最大的“心病”。村党支部书记周树林站在宽敞的振兴路上说:“我们村有3条主路、2条巷道。早些年全是土路,家家户户都往路上扩院子,原本七八米宽的路,最后只剩4米宽,两辆车都错不开。”
前些年,牛头村下定决心整修道路。果然,这项工作受到很大阻力。要恢复原有路宽,就得拆院墙、收占地,这触及的是村民几十年来的“地盘意识”。怎么办?“做工作,只能做工作。”
周树林说:“村里人远近都是亲戚,我们做不通,就发动亲戚去做。”一位村干部回忆:“当时我三嫂就不让拆,过几天,她看别人家都拆了,自己就把篱笆拔了。”
经过3年努力,牛头村完成了3条主路的整修。这个过程中,村民的心路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趟街修完了,大家看着确实宽敞干净,再修其他路的时候,就不那么反感了。”村民杨秀英边清扫门前落叶,边说“这落叶不清扫,就堵边沟了”。她家院子不算豪华,却十分整洁,“为了配合村里,我们拣砖头把院里铺上了。家里干净,村里也干净,心里就敞亮。”
随着道路建设的推进,2条巷道及其他自然屯的道路都完成了硬化。今年,牛头村两条10多年未连接的道路也连接上了,牛头村实现了街路闭环。
道路畅通后,道路维护成为新的挑战。村委会最初只能靠大喇叭喊、上路“抓典型”。“院外干净了,院里也不好意思脏。”村民郭庆荣平时喜欢养花,她家的院子夏秋时节成了村里的“花丛”。“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美化环境,邻居一走一过看着也舒心。”
随着环境的改善,牛头村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在后碾子大街北端,立着一块刻有192字的村规民约景观石。2021年,村里把原本冗长的条文改成四字一句的形式。民调委员李俊生回忆:“最初我们把村民叫到一块,挨家挨户聊,这一聊,聊出了不少问题: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就从这些问题入手,把这个村规民约‘唠’出来了。”村班子默契地遵循着“家和万事兴”的原则,村民的心事,就是村里要办的实事。村后的凉亭就是应村民“想要个活动地方”而建,如今成了村民活动的聚集地。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村内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牛头村发动村民利用屋顶、荒坡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电力上网带来持续收益;同时入股附近的甜黏玉米加工项目,实现稳定分红。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
有了稳定收入后,村里每年从中划出3万元作为“环境管护资金”,为村容村貌长效整治提供坚实保障。村里还推选热心村民担任“环境管护员”,将全村划分为8个“自治网格”,小到花园补种、沟渠疏通,都由村民轮值负责。“我们现在卫生厕所覆盖率超过85%,自来水全部入户。”周树林说,“村集体现在能更专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行走在今天的牛头村,虽然风依旧在吹,却再也吹不起从前的尘土。从村庄道路到村民心路的连接,让牛头村实现由外而内的焕新。“现在整个村就差两个屯的铁艺院墙没完善,还有20来盏路灯没装完。”村干部们聊着村里还没完成的工作。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靳旭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杨文姬
初审:王媛
复审:张亦弛
终审:肖模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