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门口的菜市场热闹依旧,老顾常碰见隔壁的陈大姐讨论饮食。可上周,她们口中的“糖妹”李娟(化名)突然没再来。
原来,47岁的李娟因酮症酸中毒被紧急送医,抢救数小时却遗憾离世,让邻居们唏嘘不已。
李娟平日里自诩为“饮食管理小达人”:少吃主食、戒糖、用高蛋白和“无糖”零食替代米饭,但就是这样的努力,为什么没能规避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
这一事件让不少糖友和家属陷入焦虑,难道吃得越清淡反而更危险?“糖尿病不能碰米饭,大量吃肉就好”是真的吗?医生在门诊强调,有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实际上对糖友“暗藏杀机”。
尤其是第3类食物,很多人极易忽视,错把它当健康主食。酮症酸中毒和日常饮食,到底什么才是真相?哪些食物糖友须格外警惕?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糖友饮食误区:为什么某些食物“越控糖越危险”?不少糖友一确诊,立马开始“戒主食”“多吃肉蛋”,甚至以水果、坚果、乳制品和零糖饮品作为生活主角。
但科学研究却揭示,长期低碳水、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紊乱,使身体转而大量分解脂肪,为“产酮”提供条件,这是酮症酸中毒的关键诱因。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年报道,中国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病例中,90%以上有饮食搭配失衡史。
![]()
当三大营养素摄入比例极度失衡、胰岛素供给又不足时,血糖不但无法稳定,反而会急剧波动,酮体浓度飙升,使血液酸化,危及生命。
误区还不止于此。某些自称“适合糖尿病”的无糖饼干、代餐粉等所谓健康食品,其成分中常含大量隐形糖、饱和脂肪甚至反式脂肪,其实升糖指数同样超标,且高脂高热量易加重机体负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蛋白饮品和零食,被认为低糖但却能快速提高酮体水平,比普通主食带来的血糖波动风险更大。
医生指出,如果长期以“戒主食、重肉蛋”模式饮食,糖友身体或面临这3大危险变化:
血糖起伏失控,出现极端高血糖
研究显示,80%以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发病前就曾有主食摄入严重不足、摄取高脂肪和蛋白习惯。此时机体以分解脂肪为主,“放出”大量酮体,这是导致高血糖、低钾低钠、严重脱水症状的元凶。
![]()
乏力恶心、口中异味,酮体毒性加重
酮体产量激增,易出现呼吸短促、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闻到果酮气味,这正是酮体过高的信号。如果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到一天内可进展为危及生命的“昏迷状态”。
肾脏、心脏等器官损伤,短期内诱发“急性并发症”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2023年针对2.3万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高酮体状态下,发生急性心衰、肾损伤风险提升32%,死亡率提升19.8%。李娟正是因“隐匿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酮症大爆发,抢救无效而离世。
很多糖友自认为“换掉了碳水,就是控制住了血糖”,但医生提醒,以下这些食物,其实都可能诱发酮症“爆雷”:
高蛋白代餐粉和奶昔:大号广告主推“低糖高蛋白”,但长时间主食摄入减少,反而使机体依赖脂肪供能,加速酮体生成。短期减重看似快,实则易“闯祸”。
![]()
无糖饼干、低糖坚果棒:市售无糖饼干多用糖醇、葡萄糖、氢化油等,仍有升糖潜在风险,坚果棒含油脂超标,长期摄入升高血脂、增大酮症隐患。
高脂牛奶、芝士等乳制品:很多糖友用“全脂奶”“黄油”替代主食,殊不知,饱和脂肪和乳糖联合作用,会大幅增加酮体负担,升高心血管风险。
医生建议,糖友调控饮食须科学搭配、均衡营养,遵循这3条守则:
主食不过度限制,优选低升糖粗杂粮:推荐每日主食摄入控制在总热量50%-60%,可选用全麦面、燕麦、小米等粗杂粮,比传统精米白面更利于血糖平稳。
蛋白质适量,避免极端“高蛋白低碳水”:成人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1-1.2g/kg体重,如鸡胸肉、豆制品、鱼虾等,同时减少红肉、高脂肪奶制品摄入,降低酮体生成风险。
多样搭配,不迷信“无糖”“代餐”:多摄入蔬菜、适量水果(如番茄、黄瓜、蓝莓),合理分配三餐营养。无糖食品看成分表,谨防“隐形糖”和“高脂肪”陷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