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末下午,我没收了儿子的手机。没等我说话,他突然跳起来,红着眼睛冲我吼:“你根本不爱我!”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他怎么能说这么伤人的话?我到底哪里不爱他了?
- 他前阵子想要新款手机,我咬咬牙给他买了;
- 他说同学都穿名牌鞋,我立马带他去商场挑;
- 他嫌学校食堂饭不好吃,我每天早起做饭,中午顶着太阳送到学校……
他想要的,我都拼尽全力满足,怎么就成了“不爱”?
夜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他吼我的样子。当妈13年,我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一、我所谓的“付出”,竟是孩子眼中的“不爱”
后来的日子,家里的氛围越来越沉闷。他放学就躲进房间锁门,我送饭进去也不说话;早上磨蹭不肯上学,只说“没意思”。
看着他整天关在房间里,对学习毫无兴趣,我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急得整夜失眠。
那段时间,我疯狂搜索“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孩子厌学怎么办”,收藏各种教育方法。可真用到儿子身上,要么无效,要么让他更抵触。我试着“温和沟通”,刚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他就不耐烦:“别问了,烦不烦。”
我把一切归咎于“青春期”,觉得是孩子故意作对,甚至跟朋友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
直到有天,我跟学心理学的朋友倾诉每天的“付出”:做过敏餐、控制手机时间、找最好的辅导班……“我掏心掏肺为他好,他怎么就不理解?”
朋友没安慰我,反而问:“你有没有陪他做过真正喜欢的事?他分享开心事时,你是先听他说,还是先问学习?”
这句话像警钟,让我想起无数被忽略的细节:
- 他拿着画兴奋跑过来,我却盯着作业本上的错题:“先把字写好,别搞这些没用的”
- 他想让我看篮球赛,我一口回绝:“周末补数学,别疯跑耽误学习”
- 他讲同学趣事,我下意识追问:“上课有没有走神?作业写完了吗?”
朋友一针见血:“你所谓的‘为他好’,是把焦虑和期待强加给孩子。你关注的是‘他该成为什么样子’,却没看见‘他当下需要什么’。孩子要的不是盯着成绩的‘监督者’,而是能共情、分享情绪的妈妈。你用‘爱’的名义控制他的时间、喜好,他自然关闭心门,用叛逆说‘不’。”
那一刻我才懂,那些自我感动的付出,竟成了横在我们之间的墙。
二、叛逆不是对抗,而是求助的信号
《解码青春期》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当孩子一次次推开父母、故意挑衅、测试底线时,其实是在确认“爸妈是不是真的爱我”。
那些看似“不听话”的叛逆,从来不是不爱,反而是太缺爱——缺那种能看见真实需求的爱。
百恩教育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发现,父母常犯两个错误:
1. 把“我为你好”当成万能理由
就像天冷了,父母觉得该穿秋裤,不由分说往孩子身上套。可孩子可能觉得“我不冷,穿秋裤不舒服”。这时候的“好心”,在孩子眼里成了“多管闲事”。
真正的爱,不是“父母觉得”,而是“孩子感受”:问问“冷不冷”,告诉孩子“穿秋裤能保暖,要是你觉得不冷,也可以自己决定”。
2. 没给到“分离的爱”
孩子成长中的三次叛逆期,都是在努力“寻找自己”:
- 2-3岁:频繁说“不”,是自我意识萌芽,想自己做主
- 7-9岁:爱顶嘴、争对错,是独立意识发展,特别要面子
- 12-17岁:重视隐私、敏感自我,渴望决定一切
百恩教育指出,很多父母没读懂这些成长信号,让亲子距离越来越远。
正如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我们看到的顶嘴、冷战、厌学,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海面下那些没说出口的感受(委屈、愤怒、失落)、没被看见的需求(被尊重、被信任、有选择),才是关键。
孩子的叛逆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再等等我,再懂懂我,我其实很需要你的爱。
三、百恩教育三步骤,重建亲子连接
想通这些后,我放下“父母的执念”,不再用“我觉得好”要求儿子。在百恩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从三件小事开始尝试,短短一个月,家里的氛围彻底改变。
第一步:放下成绩,倾听“废话”
以前儿子分享学校事,我总忍不住问作业、问学习,他渐渐不愿开口。
现在我把“学习”咽回去,只做听众。有天他兴奋地说篮球赛赢了,投中关键球。换作以前我会说“赢了又怎样,明天要月考”。但那天我放下菜,拉他坐下:“这么厉害?快说说当时紧张吗?”
他眼睛发亮,讲了十几分钟细节。那晚,他主动拿出月考复习计划:“妈妈,我知道要考试,已安排好复习。”
原来,当孩子感受“我的事有人在乎”,反而会主动承担责任。
第二步:给予空间,不做“监工”
之前我总担心他不学习,隔十分钟敲门问进度,每次都能听到他不耐烦的叹气。
想起他这个年纪看重隐私,我与他约定:“晚7点到9点是你学习时间,妈妈不打扰;9点后我们一起看电视或聊天。”
虽然忍不住想敲门,但我硬生生忍住。有天晚上9点,他主动开门拿练习册问:“妈妈,这道数学题我不懂,你能教我吗?”我心里惊喜——以前逼问都不说,现在竟主动求助。
从此,他房间门不再总锁着,偶尔还能听到哼歌声。
第三步:陪伴做“没用的事”
朋友问“有没有陪他做真正喜欢的事”一直记在我心里。想起他喜欢画画,以前总说“别搞这些没用的”。现在我买了画本放他书桌,周末主动问:“要不要一起画画?妈妈也想学。”
他很惊讶,后来真的拿出画笔教我画篮球。我画得歪扭,他笑说:“妈妈,你画得比我第一次还丑。”家里好久没有这样的笑声了。
还有次他说想看动漫展,以前我肯定说“浪费时间”。但那次我查了时间,说:“周末陪你去,但要提前写完作业。”他激动得快跳起来。展上他给我讲每个角色故事,还帮我挑徽章。回家路上,他突然说:“妈妈,今天真开心。”我拉他的手,感觉我们之间的墙,终于塌了。
![]()
四、爱不是要求,而是陪伴与懂得
现在的儿子,不再锁房门,早上不再磨蹭。他会主动说学校趣事,坦然拿考试成绩给我看,甚至撒娇说“妈妈,今天想吃红烧肉”。
有天晚上看电视,他突然说:“妈妈,你最近好像变了。”我问变好变坏,他说:“变好了,以前总盯成绩,现在会陪我玩了。”
我终于明白,亲子间“聊不到一起、笑不到一起”,从来不是因为孩子叛逆,而是父母把“爱”变成了“要求”。
有时我想,如果早点明白这些,是不是就不会冷那么久。不过还好,现在还不晚,我还有很多时间,陪他慢慢长大,做他能“感受到爱”的妈妈。
如果您也在经历亲子沟通的困境,面对孩子的厌学、叛逆不知所措,【百恩教育】愿为您提供专业支持。我们专注青少年心理与家庭教育,用科学方法帮助您重建亲子连接,让爱真正被孩子感受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