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我的配置计划后评论区问了不少问题,也引出不少争议。所以这次有言在先,本文只写给和我一样有大比例资金配置需求的读者看,评论区不讨论老登好还是小登好这类问题。这就像有的人天天要穿西装,而你也不能说人家装,人家有这个职业需求。
既然是写给和我差不多情况的中登看的,那就先定义一下哪些情况适合参考本文:1,手里有大量类现金资产(存款或者低风险理财)可用于投资。2,正在房产和价值股两种大类资产里作比较而伺机出手。3,风险偏好不太高,能接受与房产相似的风险。
消费股
在说消费股的配置建议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啥叫通缩螺旋?为什么通缩螺旋很难被打破?我们都知道通缩是导致消费萎靡的直接原因,所以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消费股的买点判断和配置策略。
经济学中所谓通缩螺旋即“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和购房(财富效应为负)--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利润继续减少--收入继续下降--继续抑制消费和购房(财富效应为负)--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按照以上路径一直循环下去。
通缩循环头和尾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也就是说通缩到底是从哪一个点开始的我们并不清楚,因为循环中每一个因素都是因果关系。但这不重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以上循环中的哪个节点更有可能被高层选中,作为打破通缩循环的切入口,下面我们针对每个环节逐一简单分析。
商品价格下跌:目前针对这个环节采取的措施是反内卷,但反内卷会加大就业压力,而且铺开的行业很有限。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日常消费品来说不太可能直接进行干预,所以很难从这个环节下手拉动消费。
企业利润减少:目前针对企业的补贴比较少,而且发放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扶持的都是科技行业,和消费的关系并不大,最重要的是,直接在利润层面上补贴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传统企业也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收入下降:目前针对这个环节的措施比较多,直接的补贴比如生育补贴、残疾人补贴等,但覆盖的人群比较有限,力度也不足以逆转消费颓势。近期股市的上涨虽然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但这种财富效应覆盖的人群比较窄,一方面股民占比不高,另一方面涨的基本是科技股,从宏观角度上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并没有受益于股市的上涨。
抑制消费和购房(财富效应为负):目前针对这个环节的补贴最典型的是以旧换新补贴,但这类补贴主要针对耐用消费品,而且在持续补贴了几年后边际效果衰减比较快。而针对房价下跌导致的负面财富效应等问题,各地也是出台了各种购房补贴,但效果大家也看到了,作为高杠杆投资,在收入不稳的情况下优惠再多大家也不太敢贷款去买房。
通过以上分析大概可以看出,要从通缩循环中挑出一个环节下手拉动消费似乎很难,这也是目前经济面临的难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线索,比如我们拿股市近期的上涨来说,很多富人的资产都配置在股市/私募里面,而这一波上涨富人是吃到了红利的,如果股市可以持续走慢牛,奢侈品消费可能会先于其他消费复苏(特别是在K型社会持续分化的情况下)。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经济学家判断消费会在房价反弹后走暖,因为直接拉消费比较困难,但如果通过重启棚改货币化等手段向市场直接注入购买力,通过拉动房价来间接拉动消费就会容易得多。一方面房地产本身就关系着大量钢筋水泥建材装修等二级行业的订单,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这些行业活了消费也就活了。另一方面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可以直接释放部分超额银行存款进入消费领域,因为只有你身价起来了才敢消费。所以可以把房价反弹作为消费回暖的前置指标之一。
总结一下,消费股的宏观买点取决于通缩螺旋何时被打破,而通缩螺旋里比较现实的切入点是股市和楼市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同时在选股上要特别关注社会财富的K型分化这个因素。
消费股的选择:这里需要抓住K型结构这个点,包括K型结构里顶端的奢侈品和尾端的便宜货,而奢侈品牌在某个细分领域里普遍具备一定的垄断性,便宜货则更倾向于价格战而缺乏垄断性,所以我的消费股选股逻辑主要是盯住头部奢侈品的品牌(目前主要考虑头部四大白酒股)。
消费股的买点:鉴于通缩螺旋的复杂性,要在宏观上判断精确买点比较困难,所以建议大多数人采用右侧买入策略,即等消费整体回暖后再买入。这样可能持仓成本会比较高,但风险会小很多,而且消费走的周期很长,按照长期以倍计数的涨幅来看,买入时比别人贵10%的差异并不明显。
这里顺便插一句,经常有人说我写的东西太宏观,投资只要看具体公司的财报就好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特别对A股来说宏观行业的选择要远远重要于个股的选择。这里面不单单有经济和市场格局因素,还有政策因素,我们这边的扶持政策90%以上都是针对某个行业的,选对了长线行业后再选龙头股就会容易很多。
科技股
科技股就比较简单了,我的建议比较直接,就是可以小比例配置科技类的ETF,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开个股风险(但也要做好大幅波动的心理准备)。买ETF的原因是科技公司的更替率太高了,可以去看看美股每隔十年的市值排行榜,每十年在榜的科技公司几乎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在某个新科技爆发时期(比如现在的AI),头部科技公司昙花一现的概率非常高,甚至从山顶垂直跌落到悬崖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听都没听过的王安电脑,你敢想当年可是比IBM还牛的公司。
评论区很多人把科技是未来挂在嘴边,难道我还不知道科技是未来吗?关键是你能确定你买的科技公司有未来吗?我本身也买科技股(创新药),但这是在我有生物医药背景,确实能看懂创新药,也比较确定它以后可以活下来的前提下,而且仓位控制在20%内。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就是连公司卖的科技产品用在哪里都不知道,股票软件里看个概念就追涨下单了,所以对于配置科技股的另一个重要建议就是不懂的行业/公司别买,因为科技行业是波动很大的高风险行业。如果你不懂的话你根本不知道里面风险的点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它为什么跌、以后能不能涨回来,科技股的波动幅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最后对于那些资金体量比较大,看到科技股涨得多心里痒痒,但又不敢下手的老登来说,围魏救赵可能是可以替代的方案。就是等房价企稳后买科技产业重点布局的高线城市房产,因为现在科技行业规模已经起来了,而这些城市的房价还没起来,这里面存在一个长期的套利空间。因为这些科技行业利润高,赚到钱的人多,那么未来本地的房产购买力和需求自然比较强劲,这算是间接受益于科技行业崛起的一种投资思路,当然只适合于严重依赖于房产投资思维的老登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