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朋友谈起孩子的学习总是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我家孩子都五年级了,成绩在班里吊车尾,批评他两句还满不在乎,也不知道着急,该玩照样玩,真担心以后考不上高中!”
其实,真不用焦虑!
小学成绩并非决定孩子未来的 “定海神针”,那些看似对成绩 “不上心” 的孩子,说不定藏着远超同龄人的后劲。
![]()
小学成绩≠人生终点,儿子两个同学的经历
想起儿子的两个同学,小学时候的成绩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到后来的发展却又完全相反。
男同学高,小学成绩很一般,升初中后,一个班42个人,他班号是38,就是典型的“后进生”。
从初一到初二,成绩一直是30多名。
但是到初二下学期,居家学习的那段时间,他突然醒悟了,立志要考我们当地最好的高中,社交软件签名就是“我一定要考上市一中”。
从那以后,他变成了学习积极分子,6点30稳稳坐在书桌前学习,交作业从不用催,小练习的分数越来越高,半年下来,他就追到了第13名,令人刮目相看。
上初三后,他为了保住成绩,更加努力。下课时,当别的同学在聊天嬉闹时,他忙着向老师请教问题。放学后,有的同学准备睡觉的时候,他还想和同学讨论知识点。
整个初三,成绩一直稳定在10名左右,完全有实力考上最好的高中(儿子那个班,前15都可以考入)。
不过,父母求稳,怕他压力太大,还是让他选择了第二名的高中,但高考时成功考入心仪的理工科大学。
![]()
与他相反,女同学王,小学时是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稳居年级前列,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字体工整漂亮,还是班级班长,深受老师和同学认可。
可升入初中后,面对增多的科目和更优秀的同学,她的成绩逐渐失去优势,还频繁出现波动。
在一次次成绩下滑的打击下,小王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每天被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困扰,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只考上了普通高中。
这两个同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心态。
高同学的妈妈是护士,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对他的要求也不高,健康就好。
王同学的妈妈就是最好高中的老师,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上心,希望孩子一直保持成绩优秀。
父母不同的期待,影响着孩子的心态。
![]()
心理弹性:决定孩子后劲的 “隐形推手”
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成绩普通,初中后却能实现“逆袭”?
心理学中的“心理弹性”理论给出了答案。心理弹性,也被称为心理复原力,是指个体面对逆境、压力和挫折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恢复正常功能,并积极应对困境的能力。
小学阶段成绩普通的孩子,大多没有参加过多的课外培训班,也没有被过度灌输应试技巧,他们的学习更偏向于自然成长状态,基础知识其实并不薄弱。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常面临父母的批评、老师的忽视和同学的轻视,这些“逆境”反而让他们在不断调整心态的过程中,锤炼出了强大的心理弹性。
就像高同学,即便长期处于班级下游,也没有放弃学习,反而在找到目标后能顶住压力,快速提升成绩。
而那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孩子,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环境中,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夸赞、同学的羡慕成为常态。一旦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遇到更强的竞争对手,成绩出现波动时,他们往往难以接受这种“落差”。
因为从未经历过挫折的“洗礼”,心理弹性较弱,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焦虑等负面情绪中,进而影响学习状态。
正如王同学,小学时的“光环”让她无法承受初中成绩的起伏,最终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指出,心理弹性并非先天注定,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环境和经历培养的。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孩子,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表现得更坚韧,也更容易实现长期发展。
![]()
家长做好这两点,帮孩子筑牢 “后劲根基”
孩子的心理弹性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想要让孩子拥有稳定的心态和强大的后劲,家长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正确看待成绩,不把分数当“唯一标尺”
很多家长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孩子考得好就眉开眼笑,考得差就批评指责。但实际上,小学阶段的成绩更多反映的是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非未来的发展潜力。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而非单纯追求分数。
家长要明白,一次考试的失利不代表孩子能力不行,反而可能是孩子查漏补缺的好机会。
多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比如“这次比上次多对了一道题”“你主动预习了新课文,特别棒”,这些鼓励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认可,增强自信心,进而培养出积极面对挫折的心态。
![]()
(二)合理设定预期,不给孩子“过度压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和能力不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预期,而不是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准,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
就像高同学的妈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没有心理负担,反而能在找到目标后轻装上阵,全力冲刺。
相反,网同学的妈妈希望孩子能像自己教的学生一样成绩优异,这种过高的预期让小王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一旦成绩下滑,就会担心辜负妈妈的期望,最终被压力压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家长的预期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匹配时,孩子会更有动力;如果预期过高,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
小学成绩只是孩子人生长跑中的“第一程”,暂时的领先或落后都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那些看似对成绩“满不在乎”,却能在挫折中快速调整的孩子,其实是拥有了强大的心理弹性,这正是他们未来“弯道超车”的关键。
作为家长,与其为孩子一时的成绩焦虑,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上。
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理解鼓励;少一点“唯分数论”,多一点全面关注。
相信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