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小树妈妈(ID: tree2050),作者:小树妈妈
姐妹们,你家孩子会跟风熬夜,笔记写满,频繁刷题,但就是成绩不提高吗?
这两天我刷到一条帖子,有个妈妈就感慨,孩子晚自习回家,以前是九点睡,现在天天推迟到凌晨睡。
她一度很欣慰,也相信,孩子这么拼,考上重点高中有希望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孩子越熬越晚,成绩却不升反降。
很多次,妈妈送水果进房间,发现,女儿做个试卷,边玩边做,过去一小时,也没做几道题。
她也跟女儿谈过,可孩子的想法是:
只要人还坐在书桌前,就能证明自己用功,就能抵消那份“落后”的负罪感。
![]()
妈妈看着孩子用牺牲睡眠,寻求一种“我努力”的心理安慰,既担心又心疼。
说实话,努力对提升成绩确实至关重要,孩子有想要努力向上的心,非常值得鼓励。
但如果他们长期处于,为了“表演”努力,让自己安心,让父母放心,那结果大概率是,时间浪费了,学习没进步,身体还会受到影响。
![]()
三种“假努力”
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假努力”说白了,就是做了很多假动作、无用功,本质上,跟不学没两样。
有个更准确的词是“无效努力”,我讲几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一个是,形式主义,学习不带脑子,喜欢搞花样。
比如,有的孩子记笔记,就跟手账本似的,字迹整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
可你若问重点是什么,他压根不知道,甚至,精力光花在记录上,老师讲课一点没听进去。
还有的孩子,书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书皮也包得整洁干净,可一旦正经学习,就犯困打瞌睡。
有个比喻很恰当“一顿操作猛如虎,期末考试是倒数。”
另一个是低水平重复,一些孩子精力都放在容易、熟悉的地方,对于难点、错题,采用回避态度。
知乎上看到一个例子,有个男孩讲起高中同桌,从早上开始刷题,一直刷到晚自习结束,朝七晚十,雷打不动。
然而,坚持了整个高三,她高考却只考了437分,离本科线还差5分。
这个同桌有个学习习惯,只做题,不对答案。
做对了,马上下道题,做错了,也直接跳过下一道。
这导致她做完了一本又一本试卷册,却从不总结、归纳,于是错题继续错,能掌握的知识点,永远那么几个。
![]()
还有种“无效努力”,是喊口号、定计划。
俗话说“雷声大,雨点小”,这种孩子喜欢罗列数据,类似昨天完成了多少试卷、习题,明天准备看多少书,写多少作业。
这种形式大于实质的努力,具象点形容,就像“老房子晒油漆”。
即使外表看着光鲜,可里面却不堪一击,随便一次考试,就原形毕露了。
![]()
真努力背后是“要赢”
假努力背后是“要看见”
之前,看到关于“假努力”的一些争议,有人觉得,假努力是对没天赋者的“霸凌”。
但我更认可另一种说法,真努力的人,即使不够聪明,但只要有目标,真上进,有在研究学习,一定会有进步的。
这里面的区别就是,真努力的背后,是有目标感,有“想赢”的决心。
![]()
这样,他会主动思考,做归纳总结,哪怕是花很久研究一道题,但只要靠自己做出来,就会有收获。
而假努力的孩子,目的并不是排名,也不是攻克某个难关,而是希望被看见、被好评,享受高光的时刻。
这种心理,会让他们感到满足,也容易让他们有从众的安全感,用熬最深的夜,证明自己也加入了“卷王”的行列。
仔细想想,这背后的原因,也离不开我们以往的教育观。
很多老师、家长,习惯把“卷王”学霸当榜样,孩子本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可被要求向他们看齐,也就稀里糊涂效仿别人。
而且,大多数父母,都喜欢听话、努力的孩子,所以为了取悦大人,很多孩子就用“假努力”,来获得真夸奖。
但我们必须承认,努力可以造假,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这种表演式学习,不仅不会取得成绩,还有个负面影响,会摧毁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真正的成就感,来自“克服挑战后的掌控感”。
当孩子的“虚假努力”,遭遇真实的反馈,比如,成绩更糟糕、被老师批评,就会引发崩溃式自我否定。
慢慢的,他们就会陷入“努力-失败-更努力”的死循环。
渐渐的屡受打击,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彻底变成了“行为努力,思想躺平”。
![]()
让孩子“有效努力”
我们父母要当好“教练”
我很认可一个观点: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花时间做对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实际上,孩子能有努力的想法,有变好的决心,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方向找错了。
所以,我们父母要做好这个“教练”,培养他们一点点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遵循“深度学习法则”
之前有个北大博主分享过自己的学习经验,他参考了有名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
每天记录24小时做过的事,再抽时间,回头看有效学习时长是多少。
经过一段自我觉察,他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个,每天放学后,让孩子先做难而正确的事。
很多孩子,都会把最难的科目往后挪,拖到最后孩子已经磨蹭了很久,囫囵吞枣的就过了。
其实我们最该做的,是引导孩子在能量和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来专攻“重要且不熟悉”的知识点,力求深度学习,提高效率。
![]()
第二个,一旦孩子累的时候,学习出现倦怠感,就要及时止损,果断停下。
这说明大脑已经无法做有效的事情了,那我们就要催孩子赶紧睡觉。
重点让让孩子放下被动的卷,不刻意为难自己,真正好好休息。
2、MBU目标管理法
还有个有效的方法“MBU目标管理法”,是管理学常用的方法,也叫高效资源分配。
简单来讲,是有明确的目标设定、高效资源分配,和持续的进度监控。
放到学习上,主要是我们父母帮忙把关,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去细化他的目标。
比如,帮孩子建立“目标-行动-反馈”的闭环,先明确具体目标,类似“本周掌握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再拆解成可执行的小任务,如“每天做5道典型题+整理1道错题”,再通过小测检验效果,及时调整方向。
那如何监督孩子的学习成果呢?董宇辉直播讲过一个办法,可以试试。
以前上课时,他从不会问孩子“课文背了吗?”“听没听懂?”“知识会不会?”
他会先给孩子发一张A4纸,让大家马上默写,能写出来,肯定是背下来了。
![]()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抽查学生,举例子、回答问题,是不是真的懂了,一目了然。
这个方法也适合我们父母,定时检验、考察孩子的学习状态。
如果发现他们一知半解,就一起找出学习上的难点,让孩子动脑筋想答案。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多鼓励、肯定孩子,当他们真的在努力,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被看到。
我很赞同《认知突围》里的一个观点:“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当孩子能够明白“努力是为了提升能力,而非追求完美结果”,他们自然也就摆脱了“表演型努力”的枷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