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的空间站,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人组的返程行李早已打包完毕,却迟迟等不到出发指令。
![]()
原定11月5日的归途,因一次突如其来的撞击被迫延后,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因外部物理损伤暂停返回。
更特殊的是,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已在轨“会师”,6人同时驻留的局面,让外界对航天员安全和物资保障捏了把汗。
![]()
被精准捕捉的“太空碰撞”
神舟二十号的返程计划,在11月4日晚还处于正常流程中。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测屏幕上,飞船的轨道参数、舱体密封度等200多项指标全部正常。
变化发生在11月5日凌晨3时许,飞船姿态控制系统突然传回一组异常振动数据,紧接着,舱体外部温度传感器出现瞬时波动。
![]()
值班工程师第一时间判断:可能遭遇了空间物体撞击。
指令长陈冬按照预案,启动舱内监测程序,通过船载高清摄像头对外部关键部位进行拍摄。
这些画面通过中继卫星传回地面后,技术团队连夜比对分析,最终在返回舱尾部发现一处毫米级凹痕:撞击点找到了。
![]()
进一步的轨迹反推和碎片数据库比对显示,撞击物是一块直径约0.8厘米的金属残片,溯源指向2018年退役的一颗国外气象卫星残骸。
“这种尺寸的碎片,刚好处于现有监测网的盲区边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碎片专家解释。
此时,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已在轨工作5天,两乘组共同驻留让空间站的“生活负荷”翻倍。
![]()
但从官方通报看,环控生保系统的氧气生成率、水资源循环效率均保持在95%以上,压缩食品和应急物资储备足以支撑双乘组驻留30天以上。
陈冬团队还调整了工作节奏,每天留出2小时协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开展设备巡检,既保证任务推进,也降低了非必要能耗。
![]()
近地轨道的“碎片陷阱”有多致命?
很多人好奇,不到1厘米的小碎片,为何能让载人飞船停飞?答案藏在航天领域的一个基础公式里: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近地轨道物体的平均速度达7.8公里/秒,是步枪子弹速度的10倍。那块0.8厘米的金属残片,撞击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一颗手榴弹在10米外爆炸的冲击力
![]()
更关键的是飞船的“软肋”分布,返回舱尾部的推进剂管路接口、热防护层的蜂窝结构,都是撞击高危区。
此次撞击点虽在返回舱非核心区域,但凹痕边缘的应力裂纹,需要地面通过仿真计算评估是否影响再入大气层时的气动稳定性。
这些“隐形陷阱”的数量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碎片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近地轨道可追踪的碎片超4.4万个,而直径1厘米以下的“微碎片”,保守估计超过1亿个。
![]()
这些碎片的“生命周期”远超想象,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遗落的一块隔热瓦,至今仍在近地轨道漂流;2007年某国反卫星试验产生的2300多块碎片,预计还要在轨运行百年。
碎片增长的背后,是低轨道资源的“抢位战”。
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里,“先申报先使用”的原则让各国加速发射卫星,而部分企业为抢占频谱,采用“高密度发射+短寿命迭代”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碎片问题。
![]()
中国航天硬核防护
面对突发撞击,中国航天启动的应急体系,藏有三层不为人知的防护设计。
第一层是“事前预警”,我国自主建设的“天盾”空间碎片监测网,由5座地面雷达和3颗监测卫星组成,能对直径10厘米以上的碎片实现100%追踪,对1-10厘米碎片的识别率达85%。
此次撞击的残片因尺寸过小未被提前预警,也为监测系统升级提了醒。
![]()
第二层是“事中处置”,神舟二十号的舱体结构采用“蜂窝夹层+钛合金装甲”的复合防护,关键部位还加装了可变形吸能层。
此次撞击的能量被吸能层缓冲后,仅造成表层凹痕,未伤及密封结构。
![]()
第三层是“事后保障”,也就是三套返回方案的递进式设计。最优先的是“原船修复返回”,目前技术团队已通过机械臂搭载的激光扫描仪,完成对撞击点的三维建模,正在计算是否需要在轨修补。
如果原船返回风险较高,就启动“神舟二十一号转接”方案。工程团队提前设计了“载荷快速转移接口”,科研设备可通过标准化货包在两船间转运,避免任务中断。
![]()
最稳妥的“底牌”是神舟二十二号应急飞船,它在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当天就完成了箭船组合体测试,存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垂直总装厂房内。
一旦需要,10天内就能完成燃料加注、发射前检查等全流程工作。
地面保障也同步升级,东风着陆场的搜救团队将原本的“定点搜救”调整为“全域机动”,12架搜救直升机、20辆地面搜救车已完成3次全流程演练,着陆区的气象监测精度提升到“每小时更新一次”。
![]()
中国如何破解“太空垃圾困局”?
神舟二十号的遭遇,不是孤例,但中国的应对方式,正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新思路。
不同于部分国家“重发射轻回收”的模式,我国从神舟十二号开始,就实现了返回舱推进剂贮箱的重复使用
![]()
空间站的“问天”“梦天”实验舱,设计了可拆解的外部载荷接口,避免设备退役后成为碎片。
在碎片清理技术上,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正在研发“柔性机械臂捕获系统”,通过类似“渔网”的结构包裹碎片,再引导其坠入大气层烧毁。
该系统已在2024年的一次试验中,成功捕获一块直径30厘米的火箭残骸。
![]()
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与欧空局联合建设的“空间碎片数据共享平台”已上线,向全球提供10万条以上碎片轨迹数据。
2025年,双方还将联合发射一颗碎片监测卫星,重点监测1-10厘米的“危险碎片”。
![]()
针对低轨道资源争夺,中国星网的部署策略也体现了“可持续性”原则。
不同于大规模密集发射,我国采用“分批部署、动态调整”模式,2027年前先发射400颗卫星构建骨干网络,后续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扩容,避免轨道资源浪费。
![]()
结语
这次延期返回,让公众看到了太空探索的风险,更看到了中国航天的底气。从监测网的精准捕捉,到应急飞船的随时待命,再到碎片治理的主动作为,每一环都体现着“安全第一”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此次事件再次提醒全球:近地轨道的容量有限,碎片治理刻不容缓。中国航天用实际行动证明,抢占资源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才是太空探索的长久之道。
目前,神舟二十号乘组即将返回地球,愿中国航天一切顺利,航天员平安归来!
![]()
#冬日生活打卡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